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旅行.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旅行. Show all posts

10/15/2010

我写故我在(37)

1. 09/23 - 10/03, 从接机到送机,整10天,期间感触很多,其中之一:血浓于水;之二:天伦之乐;之三:真正活着。


2. 国庆节一结束,送走了父母。回顾一下这大半个月和父母老姐去过的地方:
- 故宫
- 天安门
- 国家大剧院
- 长城
- 颐和园
- 圆明园
- 鸟巢水立方
- 全聚德
- 雍和宫


老姐和其小公主
太和殿,the weather is very gelivable
此招式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颐和园排云殿,远眺才有点气势
雍和宫之一
雍和宫之二
雍和宫之三
此去一别,不知下次在京相聚会是在何年何月了。一个人回到空旷屋子的反思:
- 应该多体谅下老爹那些看似幼稚的要求和想法
- 家人永远是最安稳的避风港湾,其它都是浮云

3. 09/29和家人一行五人去了全聚德的王府井店,再次验证了那句古话-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室内装修环境太陈旧、服务态度和质量一般、烤鸭也马马虎虎,远不如大董烤鸭店精致考究。

全聚德烤鸭价格其实也一般,整只精品烤鸭加上各种调料面饼也就250左右,倒是做平衡的各种时蔬、煲汤什么的贵得吓人;再加上10%的服务费,人均就要100往上了。

简单总结下:现在的全聚德,除了招牌本身,似乎并未剩下什么了。
消费不低,档次和品位很一般

所谓全聚德

4. 父母来京有几天都在上班,一般都是早上送他们去景点,下班后去接。为了以防万一,在二老衣服内侧缝上用透明胶布包好的地址和联系方式。在做这些准备工作的时候,感觉一下就进入了生命最原始的状态,不由自主想起在《活着》原著里,徐富贵躺在患重病的老伴旁睡觉的时候,只有靠不断摸索老伴的体温来判断其生命是否依然还在继续。

9/15/2010

我写故我在(36)

1. 09/07 - 09/10又去了趟上海,第一任务当然是近距离观摩SB盛会。几点感受:
- 贵国人多、超多、确实多、非一般多
- 美国佬TMD太没诚意了
- 贵国政府真TMD有米
- 本届SB会形象而准确阐释了一个中国成语:“徒有其表”
- 此次活动更精确的叫法应该叫世界建筑博览会
- 这不是各国各民族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舞台,而是我朝人民观摩各型西洋镜的大市集

无图无真相,接下来是Show Time ……

得益于来自太平洋清新的海风,魔都的天空和空气还是很给力的

世博广场的建筑还是很宏大,就规模而言,恐怕也就天安门广场可以媲美了

大波波的展馆,民族传统混搭后现代?

爱沙尼亚的条纹拼版

罗刹国展馆形似火力发电站

日不落帝国展馆,模仿其三军仪仗队礼帽?

贵国馆,象征王权的朱砂红是主色调

贵国馆底座远眺

滑梯上俯瞰排队大厅,这情形很中国

飞碟造型的演出馆

贵国馆上远望飞碟演艺馆

演艺馆夜景,得承认确有几分科幻色彩

2. 从世博出来,去同在浦东的魔都标志建筑聚集区逛了逛。来上海这么多回,这是第一次登上东方明珠塔,第一次在这么高的地方俯视黄浦江畔五光十色的夜景。

黄浦江畔之一

从东方明珠塔看环球金融中心和金茂大厦

黄浦江畔之二

仰视夜幕下的明珠,站在塔底确实有明显的倾倒感

东方明珠塔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除了高空夜景,恐怕要算塔里电梯女郎了。这些小姑娘确实漂亮:身形优雅、细皮嫩肉;不过当她们在电梯开关时从口里冒出机械般重复、很难辨识出任何感情色彩的欢迎词和欢送词的时候,你会真切感受到长时间简单而重复的劳动对人精神状态的摧残。

3. 这次上海行之后,哥也算参与过魔术表演了。

7/19/2010

我写故我在(34)

1. 六月底七月初,老爹首次到京。带着老爷子去逛了逛老佛爷消夏的颐和园,和珅藏宝的恭王府,皇帝老儿们阅兵的天安门城楼和广场,老北京们锻炼休闲的北海公园,标志我朝人民圆满解决温饱问题的国家大剧院。剩下的故宫、长城和全聚德什么的,得等到秋天了。

和大人豪宅一角

老佛爷消夏园一角

2. 月初小林子出差到京,适逢世界杯激战正酣,鸟巢门口的草坪上的气氛还不错。所谓啤酒节,酒食并不便宜,未见场上推广的诚意。

翌日加上老爷子三人去了趟京城口碑不错的川菜馆:麻辣诱惑五道口店。来京这么多年,这家是光顾得最多的川菜店了。问起老爷子味道比起正宗川菜何如,原本期待一番赞许,没想到老爷子不紧不慢说了两字 - “一般!”,害得小生差点从凳子上跌落桌底。小林子,俺和俺爹对不住您的几百大洋啊。


3. 七月中旬,在牡丹园附近呆了几个月之后,总算去了趟传说中的“图书馆咖啡”。图书倒是不少,基本是摆设。环境和氛围还不错,服务员比较耐看,可以作为阳光明媚的午后消磨时光的去处。

4. 07/17下午,翻了翻老罗同志的“我的奋斗”。罗同志本身人倒是不坏,不过对于伟人,那些鸡毛蒜皮的东西叫轶事,能成为大众饭后谈资;而对于芸芸众生,你那点琐碎的所谓真诚和絮絮叨叨的个人隐私,真没什么人感兴趣,纯粹浪费阅读人的时间。

从老罗语录开始断断续续关注这个人物到现在,唯一欣赏的,大约就是其完全靠自己的摸索学习也混到现在这地步这点了。

5. 不知哪根筋出了问题,竟然购回一册“中国可以说不”。原本打算当做马桶读物,但真在马桶上随手翻了几篇文章后,还是觉得坐在马桶上专注于在马桶上该做的事情更有价值。

4/12/2010

魔都印象2010

  似乎从06年起,不知不觉中每年总是要到上海一两次。2010年的烟花三月,伴着绵绵细雨,又来到这曾经任由冒险家们叱诧风云的十里洋场。

  一次勇气十足的冒险之旅还是意气用事的莽撞之旅?冥冥之中自有天数还是一夜回到解放前?这恐怕要多年以后才能搞得清楚。

  世事固然难料,但办法总比问题多。在一系列阴差阳错、山穷水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后,老天也露出了难得的晴空。戴上伪装墨镜,在人民广场附近用G3随手扫了几张街边视角。事后回顾,才发觉竟偶然窥得上海滩之妖,“魔都”果非浪得虚名。

天顶星飞行器起降台
吸血鬼老巢(Brood of Vampire)

钟楼妖孽

妖兽都市

超级“大哥大 ”
  不过任你妖魔鬼怪昏天黑地,依旧遮挡不住我魔都耀眼的金光,想必自有镇妖降魔的法宝在手。这法宝就在卢湾区兴业路附近:
斩妖降魔大法器,走向和谐新天地

  魔都再妖,法器再红,依然逃不过“白天不懂夜之黑”的宿命,更何况这里曾是江湖大佬们夜夜歌笙的地盘。

  三月开初,正是“后元宵节”时期,城隍庙里灯红酒绿依旧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一头大虫仰天长啸

猛虎下山

傻虎、海宝迎宾

大红灯笼高高挂

舞龙耍狮

奔月

货真价实的PieBridge

3/22/2010

电影博物馆浮光掠影

  虎年一月快结束的时候,因一场异常火爆的电影,颇为难得地往位于京城某鸟不拉稀角落的中国电影博物馆跑了几个来回。在购票观影之余,借用剩余的精力顺道四处溜达了一圈。以下是溜圈成果:

正门近景正门远景

门前广场

  从正门的这三个角度看,用“气势恢宏”来形容贵馆并不为过。不过“恢宏”两字,那是要靠广袤的空间来衬托的,所以身处寸土寸超白金的首都,贵馆跑到这荒郊野岭落脚也就不奇怪了。

  博物馆主要分电影放映、现场表演和陈列展览三大部分。电影放映厅多在一楼,其中号称“亚洲第一大屏幕”的IMAX大厅位于正门进门右侧,大约25m左右高,差不多十层楼。IMAX放映的是70mm胶片,据说比其它所谓数字IMAX影厅效果要巴适一些。

IMax大厅外景

  进正门左面IMAX大厅,正面是购票厅,而右面就是一柱状空间构成的表演大厅。周末或节假日的时候,常常会有音乐家过来现场表演。碰巧看过两次现场演出,似乎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一帮老师登台演奏电影经典名曲,现场音乐的魅力确实远非CD/MP3能比。也有现场主持人,和观众互动做得很好。

空旷的表演大厅

  另外一大主题就是各展厅。除了传统的介绍中国和世界的著名演员、导演、各种流派和历史发展沿革,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来展示影视制作设备和技术的,比如各个时期的摄像机、老式放映设备、电影特技制作演示,甚至还有特技实践模拟环节。

海报展


六楼俯瞰

布景模型之一

布景模型之二

拍戏现场模型

  要想把这些场馆统统走一遍,不安排个整个大白天,还是有些困难。里面的信息量太大,走马观花似的浮光掠影无异于暴殄天物。

  作为一个传播文艺、丰富生活的公益机构,有几方面还值得改进:
  1. 交通实在不便,若不是猛片带动,参观访问人数更是有限,着实浪费这么好的环境和设施
  2. 文字、图片类的史料可以采用更丰富的媒介形式,海报的方式显得太枯燥
  3. 作为电影的博物馆,不能搞成科普馆,得强化自己的专业特色:如果这里能阅览得到历史上世界各国优秀影片佳作,那电影博物馆俩词也就不算浪得虚名了
  4. 作为中国的“电影博物馆”,并非“中国电影”的博物馆,对其它国家和民族的影视历史、人物、作品和技术介绍的都非常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