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个周日的晚上翻了下这本不知道买了多少年的书。《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书名不错,但结构组织上其实比较散乱,内容也基本都是叙述性,缺乏总结和提炼。但本书也并非一无是处,其对如何克服拖延还是有些不错的分析与建议。
Part I - 克服拖延
人们为什么会拖延?
- 事情比较难以办到:复杂、棘手、无从开头等等
- 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动力
- 恐惧和畏难心理
- 大工作量的枯燥以及持续意志力的考验
克服拖延 - 战胜畏难情绪
- 克服畏难情绪很重要:只有自己认为可以办到,才更容易开始真正具体行动
- 不断面对、思考和熟悉问题本身,畏难情绪会消失,解决方法会出现
- 自我鼓励和激励、激发斗志、坚定信心去迎接困难和挑战
克服拖延 - 分解大任务
- 逐步分解并完成一些和大任务相关的五分钟能完成的快速小任务
- 尝试着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任务分解
克服拖延 - 培养兴趣和动力
- 兴趣来自于熟悉,迷恋随着了解的增加而增加
- 多尝试、多接触、多了解,自然就会增加兴趣
- 着手有趣的诱导性任务,做些有兴趣的任务,为真正任务做准备
克服拖延 - 克服恐惧心理
- 恐惧往往来自未知,明确列出你让你恐惧和害怕的因素
- 柔道的核心在于借力打力,可以利用恐惧心理将其变为不断奋进的动力
- 找出内心担心之处,努力改正克服避免其出现
- 设想最坏的情形然后在内心思索应对之策
克服拖延 - 战胜懈怠
- 懈怠多来自缺乏刺激性变动的枯燥
- 尝试在疲乏时切换到内容变化较大的任务中
- 也可在同一任务的并行异构工作项之间切换
* 从文字总结工作转换到户外信息收集
- 将枯燥的工作和诱人的回报关联起来
- 对任务的阶段性时刻给予自己精神与物质上的鼓励以及正面心理暗示
* 精神上设想美好的人生前途
* 物质上送自己期待已久的礼物
- 将工作变得具有娱乐游戏性质
Part II - 时间管理
人们倾向于低价值任务:
- 和重要任务相比,低价值任务通常比较容易做到
- 人们喜欢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而不是那些重要的事情
- 做些容易做的事情比较容易很快看到结果
- 列出事务清单时,除了要做的,还可以明确定出不做的
提高阅读效率:
-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总是只能记住一本书的核心观点
- 如果时间受限,可以只掌握其核心观点
- 并非每本书都值得花时间详读
- 如果一本书的内容可能将来会有用,那以后再读
其它时间管理技巧:
- 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时间是如何利用的要心中有数
- 充分利用做事的黄金时间
* 内在黄金时间:每个人一天中效率最高的时段
* 外在黄金时间:处理和外部世界相关事情时效率最高的时段
- 合理估计工作量,预留足够时间,才能获得对时间的掌控感
- 利用空闲时间做重要事的事项,而别浪费在琐碎无价值事务中
- 代办事项列表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所有任务,而是尽可能把时间花在有价值的任务上
- 避免被他人打扰
* 当面交流需预约,不预约不交流
* 设置专门的和人交流时间,其它时间自己独处
* 对下属放权,授予适当的自主权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阅读.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阅读. Show all posts
1/09/2012
1/03/2012
BookNotes - 《二十五条最优时间管理工具与技巧》
刚看了本名为"The 25 Best Management Tools & Techniques"的小册子,和其它的时间管理方面的书比起来,没什么太多新的观点。但还是翻了翻,就当复习提醒一下自己吧。
Part I - 专注/Focus
人的时间资源总是有限的,所以只能把时间花在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上,也就是所谓的做事要专注。怎么样判断一件事情是否有意义和价值,是否应该是我们专注的对象?
- Value Your Time,计算你当下时间的价值。工作实践中,大概只有1/3的是高效率甚至有效的,可以用年收入除以有效时间来计算下每分钟的价值。一旦计算出自己时间的价值,就比较容易判断一个事情是否值得去做。
- Find Your Way,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做事原则。这些价值观和原则将帮助你找到你最应该做的事情以及帮你辨别应该放手的事情。
- Make a Road Map and Vision for Your Own Life,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道路。找到真正让你为之激动不已的未来,并努力为之奋斗努力。可以通过寻找现实榜样来确定自己的目标。人生目标要全面,尽量涵盖事业、生活、家庭等。
Part II - 计划/Plan
- Write Down Things in Your Mind,把想法写下来,可以使之更加清楚、具体和明晰
- Break Big Things into Small Tasks, 大的目标和人物要分解为易执行、跟踪的小任务及其依赖关系
- Plan in SMART Way:
* Specific: 目标越具体越好
* Measurable: 目标要容易衡量判断是否完成
* Actionable: 需要明确、可执行的计划
* Realistic: 必须要符合现实,不可过高估计
* Time-Bounded: 计划一定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定
- 学会反向计划: 根据目标来分解任务,确定任务的依赖和时间限制
- 制定优先级:
* 凡事都有重要与否、紧急与否两个维度
* 可分为必定要做、应该要做、可以去做三类
* 按照事情的意义和价值做相应的分类
* 记住80/20法则,抓住最重要的,切不可平均用力
Part III - 行动/Take Action
保持环境整洁有序
- Keep your Environment Clean and Ordered
- 环境影响人的情绪和思维方式
- 整洁有序的环境让你内心清爽、高效工作
- 多花时间整理组织你的文档和资源
客服拖拉的坏习惯
- 坚定信心和信念,敢于接受挑战,客服畏难心理
- 将令人畏缩的大任务分解为更容易做到的小任务
- 设置里程碑,在适当时候回顾成就,适当庆祝鼓励
- Gets Your Hands Dirty,别想太多,立即开始一些实际行动
- 避免过分的完美主义,不是每件事情都需要做到极致
勇敢说出"不"
- 正确估计工作项需要的时间,适当留些缓冲,不要过分乐观
- 切勿将所有时间划作工作时间,要留出生活与休息的时间
- 对于无法或者很难做到的事情,一定要明确拒绝
- 考虑列出明确不会做的事项
守时
- 早睡早起
- 提前到达约定地点
- 尊重计划中的时间限制
控制信息获取
- 我们处在信息过爆的时代,必须要控制信息的摄入量
- email/weibo/sns/news都会消耗大量时间在并无太多价值的信息上
- 学习掌握新知识,要及时整理记录
- 及时丢弃过时低价值的信息源(书籍、报纸)
做事要专心
- 一段时间内专心于一件事情,尽量不要分散注意力
- Email/Weibo这类信息可以定在几个固定时间获取
- 指定预防措施防打扰,比如不见不速之客、不听未约电话
敢于接受冒险和挑战
- 走出你的舒适区,去做不敢做的事情
- 只有去做你害怕的事情,你才能成长进步
学会委托
- 一个人不可能做完所有的事情
- 委托时重结果不重过程,给予足够的信任和适当控制权
- 注意定期查看和监管进度
- 给予被委托人适当自主权、鼓励和赞美
提高会议效率
- 除非确有必要,尽量不开会
- 事先确立会议议题和大纲
- 控制会议进度,避免跑题
- 避免漫无目的、无休无止的会议
- 会后总结发送会议记录
Part IV - 学习/Learn
管理好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是个长期过程,需要不断总结学习调整,下面是一些学习tips:
- 错开高峰期,比如乘车、午餐,可以节约很多等待时间
- 勇于实践,敢于尝试,从实践中不断反思提高
- 适时尝试接触新鲜事物,避免陷入思维和心灵的枯竭困顿
- 不要后悔,让过去的过去,勇敢向前看
- 困难的事,可以分阶段、逐步突破,避免跨度太大导致无法实施
- 定期回顾反思总结,并将之应用到接下来的实践中检验调整
- 多听听领导、朋友的意见,从他人处虚心收集反馈
- 反思、总结、调整,努力战胜失败,树立必胜的信念
- 避免疲劳作战,适当休息变换注意力,转换视角
- 定期给身心放假,远足旅游、闭门静思,审视内心,找回自我
- 自律,控制自己的欲望,比如饮食、贪睡
- 按照自己的规划,平衡生活和工作
总之: 确定目标 -> 指定计划 -> 努力执行
Part I - 专注/Focus
人的时间资源总是有限的,所以只能把时间花在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上,也就是所谓的做事要专注。怎么样判断一件事情是否有意义和价值,是否应该是我们专注的对象?
- Value Your Time,计算你当下时间的价值。工作实践中,大概只有1/3的是高效率甚至有效的,可以用年收入除以有效时间来计算下每分钟的价值。一旦计算出自己时间的价值,就比较容易判断一个事情是否值得去做。
- Find Your Way,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做事原则。这些价值观和原则将帮助你找到你最应该做的事情以及帮你辨别应该放手的事情。
- Make a Road Map and Vision for Your Own Life,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道路。找到真正让你为之激动不已的未来,并努力为之奋斗努力。可以通过寻找现实榜样来确定自己的目标。人生目标要全面,尽量涵盖事业、生活、家庭等。
Part II - 计划/Plan
- Write Down Things in Your Mind,把想法写下来,可以使之更加清楚、具体和明晰
- Break Big Things into Small Tasks, 大的目标和人物要分解为易执行、跟踪的小任务及其依赖关系
- Plan in SMART Way:
* Specific: 目标越具体越好
* Measurable: 目标要容易衡量判断是否完成
* Actionable: 需要明确、可执行的计划
* Realistic: 必须要符合现实,不可过高估计
* Time-Bounded: 计划一定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定
- 学会反向计划: 根据目标来分解任务,确定任务的依赖和时间限制
- 制定优先级:
* 凡事都有重要与否、紧急与否两个维度
* 可分为必定要做、应该要做、可以去做三类
* 按照事情的意义和价值做相应的分类
* 记住80/20法则,抓住最重要的,切不可平均用力
Part III - 行动/Take Action
保持环境整洁有序
- Keep your Environment Clean and Ordered
- 环境影响人的情绪和思维方式
- 整洁有序的环境让你内心清爽、高效工作
- 多花时间整理组织你的文档和资源
客服拖拉的坏习惯
- 坚定信心和信念,敢于接受挑战,客服畏难心理
- 将令人畏缩的大任务分解为更容易做到的小任务
- 设置里程碑,在适当时候回顾成就,适当庆祝鼓励
- Gets Your Hands Dirty,别想太多,立即开始一些实际行动
- 避免过分的完美主义,不是每件事情都需要做到极致
勇敢说出"不"
- 正确估计工作项需要的时间,适当留些缓冲,不要过分乐观
- 切勿将所有时间划作工作时间,要留出生活与休息的时间
- 对于无法或者很难做到的事情,一定要明确拒绝
- 考虑列出明确不会做的事项
守时
- 早睡早起
- 提前到达约定地点
- 尊重计划中的时间限制
控制信息获取
- 我们处在信息过爆的时代,必须要控制信息的摄入量
- email/weibo/sns/news都会消耗大量时间在并无太多价值的信息上
- 学习掌握新知识,要及时整理记录
- 及时丢弃过时低价值的信息源(书籍、报纸)
做事要专心
- 一段时间内专心于一件事情,尽量不要分散注意力
- Email/Weibo这类信息可以定在几个固定时间获取
- 指定预防措施防打扰,比如不见不速之客、不听未约电话
敢于接受冒险和挑战
- 走出你的舒适区,去做不敢做的事情
- 只有去做你害怕的事情,你才能成长进步
学会委托
- 一个人不可能做完所有的事情
- 委托时重结果不重过程,给予足够的信任和适当控制权
- 注意定期查看和监管进度
- 给予被委托人适当自主权、鼓励和赞美
提高会议效率
- 除非确有必要,尽量不开会
- 事先确立会议议题和大纲
- 控制会议进度,避免跑题
- 避免漫无目的、无休无止的会议
- 会后总结发送会议记录
Part IV - 学习/Learn
管理好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是个长期过程,需要不断总结学习调整,下面是一些学习tips:
- 错开高峰期,比如乘车、午餐,可以节约很多等待时间
- 勇于实践,敢于尝试,从实践中不断反思提高
- 适时尝试接触新鲜事物,避免陷入思维和心灵的枯竭困顿
- 不要后悔,让过去的过去,勇敢向前看
- 困难的事,可以分阶段、逐步突破,避免跨度太大导致无法实施
- 定期回顾反思总结,并将之应用到接下来的实践中检验调整
- 多听听领导、朋友的意见,从他人处虚心收集反馈
- 反思、总结、调整,努力战胜失败,树立必胜的信念
- 避免疲劳作战,适当休息变换注意力,转换视角
- 定期给身心放假,远足旅游、闭门静思,审视内心,找回自我
- 自律,控制自己的欲望,比如饮食、贪睡
- 按照自己的规划,平衡生活和工作
总之: 确定目标 -> 指定计划 -> 努力执行
12/21/2011
BookNotes - Morningstar's Stock Tutorial
Part I - Foundations of Investment and Stock
Personal Investment Choices
- Stock: 股票
- Bond: 债券
- Mutual Found: 共同基金
- Real Estate:不动产
- Bank Saving: 银行储蓄
Understanding Company, Stock/Shareholder and Bond/Creditor
- The main purpose of a Company is to take money from investors (creditors and shareholders) and generate profits on their investments.
- Creditors provide a company with debt capital (in terms of Bond), and Shareholders provide a company with equity capital (in terms of Share). Stock is an ownership interest in a company, while Bond, at their most basic, are loans. When you buy a bond, you become a lender to an institution, and that institution pays you interest. As long as the institution does not go bankrupt, it will also pay back the principal on the bond, but no more than the principal.
- Creditors are typically banks, bondholders, and suppliers. They lend money to companies in exchange for a fixed return on their debt capital, usually in the form of interest payments. Companies also agree to pay back the principal on their loans.
- Shareholders that supply companies with equity capital are typically banks, mutual or hedge funds, and private investors. They give money to a company in exchange for an ownership interest in that business. Unlike creditors, shareholders do not get a fixed return on their investment because they are part owners of the company. When a company sells shares to the public (in other words, "goes public" to be "publicly traded"), it is actually selling an ownership stake in itself.
The Great Compound Interest(复利)
- Compound Interest means making returned interest as investment and it can increase your money in a surprising rapid way. A simple way to know the time it takes for money to double is to use the rule of 72. For example, if you wanted to know how many years it would take for an investment earning 12% to double, simply divide 72 by 12, and the answer would be approximately six years. The reverse is also true. If you wanted to know what interest rate you would have to earn to double your money in five years, then divide 72 by five, and the answer is about 15%.
Part II - Stock Market and Qualitative Corporate Analysis
Shorting:做空
Stock Index
- A stock index is simply the price of a grouping or a composite of a number of different stocks, often with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 Three of the most widely followed indexes are the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the S&P 500, and the Nasdaq Composite.
- The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it is composed of 30 large stocks from a wide spectrum of industries that are selected by the editors of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It's basically the average of the price of the 30 stocks, but had been adjusted a lot due to stock split like events.
- The S&P 500: it is a market capitalization weighted average stock index. The company list in maintained by the Standard & Poor's company, a division of McGraw-Hill.
- The Nasdaq Composite: it is also a market-cap-weighted index, but it includes all companies listed in Nasdaq.
How to do Qualitative Analysis on Business? Ask and try to Answer questions:
- What is the goal of the business?
- How does the business make money?
- How well is the business actually doing?
- How well is the business positioned relative to its competitors?
Analyze Competitive Positioning of Business
- Find a business's economic moat, which is a long-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at allows a company to earn oversized profits over time.
- Economic Moat Types:
Low Cost (due to scale or core technology)
High Switching Cost (user sticky)
Network Effect (ecosystem, scale/size matters, Matthew effect, winner takes over)
Intangible Assets (government approvals, brand names etc.)
How to Build Economic Moat?
- Creating real or perceived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 Driving costs down and being a low-cost leader
- Locking in customers by creating high switching costs
- Locking out competitors by creating high barriers to entry or high barriers to success
Understand Strategic Positioning using Porter's Five Forces
- Barriers to Entry. How easy is it for new firms to start competing in a market? Higher barriers are better.
- Buyer (Customer) Power. Similar to switching costs, what keeps customers locked in or causes them to jump ship if prices were to increase? Lower power is better.
- Supplier Power. How well can a company control the costs of its goods and services? Lower power is better.
- Threat of Substitutes. A company may be the best widget maker, but what if widgets will soon become obsolete? Also, are there cheaper or better alternatives?
- Degree of Rivalry. Including the four factors above, just how competitive is a company's industry? Are companies beating one another bloody over every last dollar? How often are moats trying to be breached and profits being stolen away?
Porter's five forces considered together can help you to determine whether a firm has an economic moat. The framework is particularly useful for examining a firm's external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Part III - Accounting and Quantitative Corporate Analysis
关于财务报表,除了两点值得强调,其它值得注意的都是英语单词的中文翻译
一、财务恒等式:Assets - Liabilities = Equity
二、Income Statement 与 Statement of Cash Flow的区别
- 根源在于Accrual Accounting(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原则,它要求companies to record revenue and expense when corresponding transactions occur, not when cash is exchanged
Operating Activities - 运营活动
Investing Activities - 投资活动
Financing Activities - 融资活动
Capital Expenditure (a.k.a. CapEx) - 资本支出
Monetary Investment - 货币投资
Dilute - 稀释,用作除数的分母变大
Depreciation - 折旧摊销 (有形资产)
Amortization - 费用摊销 (无形资产)
Retained Interest - 未分配利润
Treasury Stock - 留存股票
公司财报分析指标:
- Efficiency
Inventory Turnover
Accounts Receivable Turnover
Accounts Payable Turnover
Asset Turnover
- Liquidity
Current Ration
Cash Ratio
- Leverage
Debt/Equity
Interest Coverage
- Profitability
Gross Margin
Operating Margin
Net Margin
Return on Assets
Return on Equity
Depreciation - 折旧摊销 (有形资产)
Amortization - 费用摊销 (无形资产)
Retained Interest - 未分配利润
Treasury Stock - 留存股票
公司财报分析指标:
- Efficiency
Inventory Turnover
Accounts Receivable Turnover
Accounts Payable Turnover
Asset Turnover
- Liquidity
Current Ration
Cash Ratio
- Leverage
Debt/Equity
Interest Coverage
- Profitability
Gross Margin
Operating Margin
Net Margin
Return on Assets
Return on Equity
公司竞争优势定量分析:
- ROA (Return on Assets) = Net Income / Average Assets
= (Net Income / Revenue) * (Revenue / Average Assets)
= Net Margin * Assets Turnover
- ROE (Return on Equity) = Net Income / Average Equity
= (Net Income / Revenue) * (Revenue / Average Assets) * (Average Assets / Average Equity)
= Net Margin * Assets Turnover * Assets-Equity Ratio
= Net Margin * Assets Turnover * Assets-Equity Ratio
- ROIC (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 = Operating Profit After Tax / Invested Capital
= (Operating Profit * (1 - Tax Rate)) / (Assets - Excess Cash - Non-Interest-Bearing Current Liabilities)
= (Operating Profit * (1 - Tax Rate)) / (Assets - Excess Cash - Non-Interest-Bearing Current Liabilities)
Part IV Stock Investment Analysis and Strategies
Great company is different with great investment, your goal as an investor should be to find wonderful businesses, and invest in them at reasonable prices.
Company Valuation - determine the value of a company.
Measuring Business Value:
Market Capitalization = Outstanding Share Count * Share Price
Enterprise Value = Market Cap + Debt - Cash
There are actually two parts to the value of any business:
- The first part is the current value of all the business's assets and liabilities, including buildings, employees, inventories, and so forth.
- The second part is the value of the profits the business is expected to make in the future.
There are two broad approaches to stock valuation. One is the ratio-based approach and the other is the intrinsic value approach:
- Valuation ratios compare the company's market value with some financial aspect of its performance--earnings, sales, book value, cash flow, and so on.
- The ratio-based approach i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ethod for valuing stocks, because ratios are easy to calculate and readily available. The downside is that making sense of valuation ratios requires quite a bit of context.
- Popular ratio-based measures:
Price / Sale
Price / Earning
Price / Book
Cash Return = (Free Cash Flow + Net Interest Expense) / (Enterprise Value)
- The other major approach to valuation tries to estimate what a stock should intrinsically be worth.
- A stock's intrinsic value is based on projecting the company's future cash flows along with other factors. You can compare this intrinsic or fair value with a stock's market price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stock looks underpriced, fairly valued, or overpriced.
- However, the main disadvantage is that estimating future cash flows and coming up with a fair value estimate requires a lot of time and effort.
Estimating a stock's fair value, or intrinsic value using DCF model:
- The main idea behind a DCF model is relatively simple: A stock's worth is equal to the present value of all its estimated future cash flows.
- Free cash flow represents the cash a company has left over after spending the money necessary to keep the company growing at its current rate.
- Many variables go into estimating those cash flows, but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are the company's future sales growth and profit margins.
- What cash flow to predicate and discount to present value? dividend payments -> free cash flow, because there are many firms that pay no dividends.
- How to do the discounting?
Present Value of Cash Flow in Year N = CF at Year N / (1+ R)^N
CF = Cash Flow
R = Required Return (Discount Rate)
N = Number of Years in the Future
- The rate you would use to discount cash flows if using the "cash flow to the firm" method is actually a company's 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 or WACC. A company's WACC accounts for both the firm's cost of equity and its cost of debt, weighted according to the proportions of equity and debt in the company's capital structure. Here's the basic formula for WACC: (Weight of Debt) * (Cost of Debt) + (Weight of Equity)*(Cost of Equity)
- Computing the intrinsic value of a company: sum of all discounted (to present) future free cash flows
The match tricks behind DCF
- When counting the sum, we assume the company will generate cash flow all the time, but the growth number varies from near future to far future
- We usually assign specific growth ratios to 5-10 near future but assume equal (relatively) small ratio to long term growth
- Perpetuity Value: estimating the value of all cash flows after some specific year in one lump. It's in fact the sum of geometric sequence with common ratio: (1+g)/(1+R)
Perpetuity Value = ( CFn * (1 + g) ) / (R - g)
CFn = Cash Flow in the Last Individual Year Estimated
g = Long-Term Growth Rate
R = Discount Rate, or Cost of Capital
- Perpetuity value should also be discounted by to compute the present intrinsic value of a company
The main problem of DCF model to compute the intrinsic value is that, you have to determine many variable factors such as discount rate, growth rate for near future and long term. The estimating of these parameters are the real challenges for this model. To ensure your assumptions about these parameters make sense, you have to get familiar with those industries.
Stock Investing Strategy - Fat Pitch Strategy: Don't Rush, Be Patient Till Enough Confident
- Locating Wide Moat Company
- Always Have a Margin of Safety
- Don't Be Afraid to Hold Cash
- Don't Be Afraid to Hold Relatively Few Stocks
- Don't Trade Very Often
Investing Psychology: Mental Stuff that Leads to Investing Mistakes
- overconfidence
- selective memory
- self-handicapping
- loss aversion
- sunk cost
- anchoring: when estimating the unknown, we cleave to what we know
- confirmation bias
- mental accounting
- framing effect
- herding (羊群效应)
Part V Misc Tips and Great Investors
59.20 Stock-Investing Tips
Portfolio Management - diversification: don't put your eggs in one basket - if you own about 12 to 18 stocks, you have obtained more than 90% of the benefits of diversification, assuming you own an equally weighted portfolio - don't weight each stock equally in your portfolio if you want to outperform market index - consider including mutual fund to cover area that you are not familiar with Options - option is the right (but you can choose to exercise it or not at will when it expires) to sell (put option) or buy (call option) some thing (it's stock for stock option) at a specific price (stated in the option contract) - option makes shorting possible Investing Tips - Keep It Simple - Have the Proper Expectations - Be Prepared to Hold for a Long Time - Tune Out the Noise - Behave Like an Owner - Buy Low, Sell High - Watch Where You Anchor - Remember that Economics Usually Trumps Management Competence - Be Careful of Snakes - Bear in Mind that Past Trends Often Continue - Prepare for the Situation to Proceed Faster than You Think - Expect Surprises to Repeat - Don't Be Stubborn (Stubborn VS Patient) - Listen to Your Gut - Know Your Friends, and Your Enemies - Recognize the Signs of a Top - Look for Quality - Don't Buy Without Value - Always Have a Margin of Safety - Think Independently One Sentence Summary - Invest in long term basing on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don't speculate if you don't want to rely on luck. |
12/07/2011
心理学主要历史、流派及其观点
一个偶然的机会和人聊了下心理学,乘此机会把头脑中原本散乱的相关知识整理了一下:
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心理学一直都只是被包括在哲学的母体之内,仅用思辨的方法来描述人的心理现象。到了十九世纪末叶,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科学实验方法被广泛采用,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德国生理学家、哲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联邦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才由此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心理学正式从哲学中独立出来随后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心理学的历史舞台并不平静,各种流派林立,门户相争。下面是心理学领域内主要流派及其观点的一些总结。
一、结构主义 (Structuralism)
这是心理学独立成为实验科学后的第一个学派,代表人物为冯特和其弟子铁钦纳 。这个学派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introspection)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铁钦纳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其实这个学派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问题的思路,对后期人工智能研究,很有启发性。
二、功能主义 (Functionalism)
这个学派是在批评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研究的中心区域在美国,代表人物为:詹姆士、杜威、安吉尔和卡尔等。
这个学派主要是研究个体于适应环境时所产生的心理功能,以此为基础理念,适应和实用便成为中心思想;强调心理现象对客观环境的适应和功用,不以研究意识经验为限。
其中卡尔在1925年发表的1925年出版的《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研究》中认为:心理活动的功能是获得、确定、组织和评价有关的经验,以及随后利用这些经验来指导行为。他认为每种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研究:它的适应意义;它对过去经验的依赖;它对有机体未来活动的潜在影响。
机能心理学对心理的研究已从单纯主观方面扩大到心理的客观方面(外部行为),因此,这个学派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开拓了道路。
三、行为主义 (Behaviorism)
行为主义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心理学流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以被观察和直接测量的行为,反对研究没有科学根据的意识。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伊万·巴甫洛夫、 约翰·华生 和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巴普洛夫在研究动物消化系统的时候意外发现了条件反射和古典制约现象,开启了行为主义学派的序幕。
华生则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他认为:
- 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 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人和动物都一样
- 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行为主义学派在后期对意识则没有这么极端,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四、精神分析 (Psychoanalysis)
精神分析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从治疗人的心理障碍开始发展起来的心理学派, 在文学、哲学和心理学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霍妮、弗洛姆、沙利文等。
由于一开始是面向心理障碍治疗,因此弗洛伊德重视探索人的动机和行为的根源,重视内心冲突和人生早期经验的作用。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重要行为表现是自己意识不到的动机和内心冲突的结果。
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
- 精神层次理论: 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潜意识里有人们被压抑的本能、欲望,虽然无法意识到,但依旧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 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分别代表了动物性本能、现实折中和社会性道德约束三种情形。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由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本我和超我都是无意识的,而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寻求折中
- 性本能理论: 本能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动力,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本能包括生存和死亡两类。生存本能包括性欲本能和物欲本能,而性欲本能则广泛存在于人生不同发展时期的各种活动中。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他眼中的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包括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所谓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而死亡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被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
-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本我之间,本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 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 梦的解析: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梦都是“愿望的满足” — 尝试用潜意识来解决各部分的冲突。不过,由于潜意识中的信息不受拘束,通常让人难堪,前意识中的“稽察者”不允许它 未经改变就进入意识。在梦中,前意识比清醒时放松了此项职责,但是仍然在关注,于是潜意识被扭曲其意义,以通过审查。同样,梦中的形象通常并非它们显现的样子,按照弗洛伊德所说,需要用潜意识的结构进行更深的解释。这样,梦开启了一条通往潜意识的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
弗洛伊德早期的观点虽然开启了心理学研究新的思路和方法,但其中有些极端的观点,比如过分强调本能和生物性的决定性以及其泛性论,都遭到了后来者的批判和改进,比较著名的有阿德勒和荣格。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阿德勒的心理学因此被称为个体心理学。
他把为优越而奋力称作生命的实质,为优越而奋力是阿德勒人格理论的基本动力。他主要的学术观点是关于自卑和补偿的理论。
- 自卑感起因于一个人感觉生活中任何方面都不完善、有缺陷
- 自卑感使人努力克服缺陷,阿德勒把这种努力叫做补偿:人追求社会卓越时不可避免产生的一种心理情绪,是达到心理优越感的必经之路
- 心理优越感是最终目标,而自卑感是常态,也是不断追求卓越的动力
精神分析学派另外一位重要人物是荣格(中文),在和弗洛伊德观点分裂后成立了自己的学派 -- 分析心理学。他最主要观点是集体潜意识,他认为人格由意识和潜意识构成,但潜意识分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 个体潜意识:是发生于个体身上的个体经验。它的内容是情结,即潜意识中的情感观念丛的内容。个体人格大多是由其所具有的各种内容、强度、来源等不同的情结所决定的
- 集体潜意识:是人类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祖先经验的积淀,使人类据以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主要内容为本能和原型:本能是先天的行为倾向,原型是先天的思维倾向。原型不能在意识中直接表现,但会在梦、幻想、幻觉和神经症中以原始意象或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最重要的原型有: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和自我
五、人本主义 (Humanism)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受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影响比较明显,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
这个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
- 马斯洛 需求层次和自我实现
- 罗杰斯 个人中心治疗和同理心
马斯洛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
- 生理需要 (physiological need) 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和睡眠和性的需要
- 安全需要 (safety need) 包括一个安全和可预测的环境,它相对地可以免除生理和心理的焦虑
- 爱与归属的需要 (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 包括被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团体等
- 尊重需要 (esteem need) 包括尊重别人和自我尊重两个方面
- 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 包括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并实现自身潜能
马斯洛观察到,在心理健康的个体上,特别是那些所谓“自我实现”的人身上,之所以较不易受到焦虑与恐惧影响,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及他人都能抱着喜欢及接纳的态度。他们虽然也有缺点,但因为能够接受自己的缺点,所以他们较一般人更真诚、更不防卫,也对自己更满意。人本主义相信每个人天生均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当一个人较低层次的需求获得基本满足之后,他便会转而尝试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但是当这样的倾向受到阻碍,便会影响到这个人的自我概念的健康发展和他对现实世界的觉察,这个人开始自我防卫,甚至从真实的感受中抽离出来时,更难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罗杰斯提出的个人中心治疗则关注于人的正面成长和发展,着重治疗师本身的态度如一致(Congruence) 、真诚(Genuineness) 、无条件尊重(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和同理心(Empathy)等,而非治疗的技巧。它强调以下六个概念:
- 治疗关系: 事主与治疗师之间的关系
- 事主本身的不一致(in-congruence): 事主的无助感、无力感和未能作出决定
- 积极回应(positive feedback):治疗师的真诚,而非假装关注事主个人的问题
- 无条件尊重(unconditional positive-regard):不带批判性的态度,不作反对或赞成,仅仅去接纳和认同
- 同理心(empathy): 治疗师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对方的主观感受和世界观
- 沟通(communication): 事主能够接收到治疗师的理解和接纳
同理心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移情、共情,即通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来认识他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则意味着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人本主义反对仅仅以病态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看为本能牺牲品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学的客体的行为主义学派。它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但它也忽视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先天潜能的制约和影响。
六、 格式塔学派 (Gestalt)
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译音,意即「模式、形状、形式」等,意思是指“动態的整体”(dynamic wholes)。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他们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并在知觉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现代心理学中有关知觉的规律知识,例如似动现象的发生、知觉过程中图形和背景的关系的意义等,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格式塔学派的研究成果。
七、 认知心理学派 (Cognitive)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1967年正式形成。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
认知心理学派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采用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就是把人看成信息传递器和信息加工系统。提出短时记忆中有三种编码: 听觉编码即声码、视觉编码即形码、语义编码即意码。并认为人是按事物的各种性状将其分成三种编码分别贮存在三个不同的位置,而后可以用声、形、意三种不同的途径来检索这一记忆。
其它的心理学派还包括内容心理学派、意动心理学派和日内瓦学派等,但通常把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当做三大心理学派和思潮。而现代心理学通常是各学派观点的兼收并蓄,汲其精华、去其糟粕。
【Reference】
1. http://baike.baidu.com/view/473690.htm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Psychology
3. http://zhuimengpm2.blog.163.com/blog/static/130003200710410290363/
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心理学一直都只是被包括在哲学的母体之内,仅用思辨的方法来描述人的心理现象。到了十九世纪末叶,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科学实验方法被广泛采用,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德国生理学家、哲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联邦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才由此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心理学正式从哲学中独立出来随后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心理学的历史舞台并不平静,各种流派林立,门户相争。下面是心理学领域内主要流派及其观点的一些总结。
一、结构主义 (Structuralism)
这是心理学独立成为实验科学后的第一个学派,代表人物为冯特和其弟子铁钦纳 。这个学派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introspection)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铁钦纳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其实这个学派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问题的思路,对后期人工智能研究,很有启发性。
二、功能主义 (Functionalism)
这个学派是在批评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研究的中心区域在美国,代表人物为:詹姆士、杜威、安吉尔和卡尔等。
这个学派主要是研究个体于适应环境时所产生的心理功能,以此为基础理念,适应和实用便成为中心思想;强调心理现象对客观环境的适应和功用,不以研究意识经验为限。
其中卡尔在1925年发表的1925年出版的《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研究》中认为:心理活动的功能是获得、确定、组织和评价有关的经验,以及随后利用这些经验来指导行为。他认为每种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研究:它的适应意义;它对过去经验的依赖;它对有机体未来活动的潜在影响。
机能心理学对心理的研究已从单纯主观方面扩大到心理的客观方面(外部行为),因此,这个学派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开拓了道路。
三、行为主义 (Behaviorism)
行为主义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心理学流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以被观察和直接测量的行为,反对研究没有科学根据的意识。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伊万·巴甫洛夫、 约翰·华生 和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巴普洛夫在研究动物消化系统的时候意外发现了条件反射和古典制约现象,开启了行为主义学派的序幕。
华生则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他认为:
- 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 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人和动物都一样
- 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行为主义学派在后期对意识则没有这么极端,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四、精神分析 (Psychoanalysis)
精神分析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从治疗人的心理障碍开始发展起来的心理学派, 在文学、哲学和心理学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霍妮、弗洛姆、沙利文等。
由于一开始是面向心理障碍治疗,因此弗洛伊德重视探索人的动机和行为的根源,重视内心冲突和人生早期经验的作用。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重要行为表现是自己意识不到的动机和内心冲突的结果。
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
- 精神层次理论: 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潜意识里有人们被压抑的本能、欲望,虽然无法意识到,但依旧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 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分别代表了动物性本能、现实折中和社会性道德约束三种情形。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由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本我和超我都是无意识的,而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寻求折中
- 性本能理论: 本能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动力,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本能包括生存和死亡两类。生存本能包括性欲本能和物欲本能,而性欲本能则广泛存在于人生不同发展时期的各种活动中。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他眼中的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包括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所谓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而死亡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被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
-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本我之间,本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 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 梦的解析: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梦都是“愿望的满足” — 尝试用潜意识来解决各部分的冲突。不过,由于潜意识中的信息不受拘束,通常让人难堪,前意识中的“稽察者”不允许它 未经改变就进入意识。在梦中,前意识比清醒时放松了此项职责,但是仍然在关注,于是潜意识被扭曲其意义,以通过审查。同样,梦中的形象通常并非它们显现的样子,按照弗洛伊德所说,需要用潜意识的结构进行更深的解释。这样,梦开启了一条通往潜意识的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
弗洛伊德早期的观点虽然开启了心理学研究新的思路和方法,但其中有些极端的观点,比如过分强调本能和生物性的决定性以及其泛性论,都遭到了后来者的批判和改进,比较著名的有阿德勒和荣格。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阿德勒的心理学因此被称为个体心理学。
他把为优越而奋力称作生命的实质,为优越而奋力是阿德勒人格理论的基本动力。他主要的学术观点是关于自卑和补偿的理论。
- 自卑感起因于一个人感觉生活中任何方面都不完善、有缺陷
- 自卑感使人努力克服缺陷,阿德勒把这种努力叫做补偿:人追求社会卓越时不可避免产生的一种心理情绪,是达到心理优越感的必经之路
- 心理优越感是最终目标,而自卑感是常态,也是不断追求卓越的动力
精神分析学派另外一位重要人物是荣格(中文),在和弗洛伊德观点分裂后成立了自己的学派 -- 分析心理学。他最主要观点是集体潜意识,他认为人格由意识和潜意识构成,但潜意识分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 个体潜意识:是发生于个体身上的个体经验。它的内容是情结,即潜意识中的情感观念丛的内容。个体人格大多是由其所具有的各种内容、强度、来源等不同的情结所决定的
- 集体潜意识:是人类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祖先经验的积淀,使人类据以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主要内容为本能和原型:本能是先天的行为倾向,原型是先天的思维倾向。原型不能在意识中直接表现,但会在梦、幻想、幻觉和神经症中以原始意象或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最重要的原型有: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和自我
五、人本主义 (Humanism)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受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影响比较明显,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
这个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
- 马斯洛 需求层次和自我实现
- 罗杰斯 个人中心治疗和同理心
马斯洛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
- 生理需要 (physiological need) 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和睡眠和性的需要
- 安全需要 (safety need) 包括一个安全和可预测的环境,它相对地可以免除生理和心理的焦虑
- 爱与归属的需要 (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 包括被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团体等
- 尊重需要 (esteem need) 包括尊重别人和自我尊重两个方面
- 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 包括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并实现自身潜能
马斯洛观察到,在心理健康的个体上,特别是那些所谓“自我实现”的人身上,之所以较不易受到焦虑与恐惧影响,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及他人都能抱着喜欢及接纳的态度。他们虽然也有缺点,但因为能够接受自己的缺点,所以他们较一般人更真诚、更不防卫,也对自己更满意。人本主义相信每个人天生均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当一个人较低层次的需求获得基本满足之后,他便会转而尝试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但是当这样的倾向受到阻碍,便会影响到这个人的自我概念的健康发展和他对现实世界的觉察,这个人开始自我防卫,甚至从真实的感受中抽离出来时,更难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罗杰斯提出的个人中心治疗则关注于人的正面成长和发展,着重治疗师本身的态度如一致(Congruence) 、真诚(Genuineness) 、无条件尊重(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和同理心(Empathy)等,而非治疗的技巧。它强调以下六个概念:
- 治疗关系: 事主与治疗师之间的关系
- 事主本身的不一致(in-congruence): 事主的无助感、无力感和未能作出决定
- 积极回应(positive feedback):治疗师的真诚,而非假装关注事主个人的问题
- 无条件尊重(unconditional positive-regard):不带批判性的态度,不作反对或赞成,仅仅去接纳和认同
- 同理心(empathy): 治疗师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对方的主观感受和世界观
- 沟通(communication): 事主能够接收到治疗师的理解和接纳
同理心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移情、共情,即通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来认识他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则意味着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人本主义反对仅仅以病态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看为本能牺牲品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学的客体的行为主义学派。它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但它也忽视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先天潜能的制约和影响。
六、 格式塔学派 (Gestalt)
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译音,意即「模式、形状、形式」等,意思是指“动態的整体”(dynamic wholes)。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他们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并在知觉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现代心理学中有关知觉的规律知识,例如似动现象的发生、知觉过程中图形和背景的关系的意义等,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格式塔学派的研究成果。
七、 认知心理学派 (Cognitive)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1967年正式形成。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
认知心理学派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采用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就是把人看成信息传递器和信息加工系统。提出短时记忆中有三种编码: 听觉编码即声码、视觉编码即形码、语义编码即意码。并认为人是按事物的各种性状将其分成三种编码分别贮存在三个不同的位置,而后可以用声、形、意三种不同的途径来检索这一记忆。
其它的心理学派还包括内容心理学派、意动心理学派和日内瓦学派等,但通常把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当做三大心理学派和思潮。而现代心理学通常是各学派观点的兼收并蓄,汲其精华、去其糟粕。
【Reference】
1. http://baike.baidu.com/view/473690.htm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Psychology
3. http://zhuimengpm2.blog.163.com/blog/static/130003200710410290363/
11/25/2011
BookNotes - 《牛角包一样的会计》
这其实是本很弱的财务入门书籍,里面废话连篇,行文如同三岁小孩。不过既然自己是门外汉,需要从零开始,也就没啥好挑剔的了。总的说来,这本书用了婆婆妈妈的方式讲述了财务报表的一些基本概念。为了方便理解,在这里稍作总结提炼。
财务报表(Finance Report)实际上包含三个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一、资产负债表 (Balance Sheet)
资产负债表是企业在一定日期(通常为各会计期末)的财务状况(即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状况)的主要会计报表。其报表功用除了企业内部除错、经营方向和防止弊端外,也可让所有阅读者于最短时间了解企业经营状况。
从报表结构上看,资产一般是按各种资产变化先后顺序逐一列在表的左方,反映单位所有的各项财产、物资、债权和权利;所有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则逐一列在表的右方。负债一般列于右上方分别反映各种长期和短期负债的项目,业主权益列在右下方,反映业主的资本和盈余。左右两方的数额相等。
负债一般是同银行、供货商、员工以及政府发生的财务关系,而所有者权益,则是和股东相关的。
会计周期 - 财务报表都是针对在一段时间周期内的财务状况的总结,所以都会有会计周期的概念。
资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 企业拥有控制权
- 过去的经营事项产生
- 可能带来经济利益
企业的开办费一般算当个会计周期的费用,不再分摊到各个周期。
不变式: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二、损益表(Income Statement, Profit & Loss Account)
利润表(Income Statement)主要提供有关企业经营成果方面的信息。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由于它反映的是某一期间的情况,所以,又称为动态报表。有时,利润表也称为损益表、收益表。
创业者为什么要领工资,而且还必须是一份合理的工资?
-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创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取得收入,不领不合情
- 从会计的角度看,不领工资会影响真实成本的核算
上面的损益表只是一个整体表,实际上还应该针对每种商品单独核算其成本。成本包括固定成本(不随商品数目而变)和变动成本(随生产的商品数目而变)。
一个问题:固定成本怎么分摊?
- 按照商品数量 (生产的还是销售的?)
- 按照商品的销售额 (生产的还是世界销售的?)
生产设备的成本需要按照一定的折旧规律分担到各个经营期里。
- 直线法:商品成本平均分摊
- 加速(计提)折旧:越早的时期折旧消耗越多,实际是减速折旧
商品边际贡献 = 商品售价 - 商品变动成本,只有边际贡献为正的商品,才有可能带来盈利。
- 仅针对单个商品
商品固定成本 / 商品边际贡献 = 盈亏平衡点 (仅针对边际贡献为正值的商品)
利润(Profit) = 营收(Revenue) - 成本(Cost) [- 税收(Taxi)]
损益表中的利润就是资产负债表中的为分批利润与盈余公积金之和。
三、现金流量表 (Statement of Cash Flows)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一家公司在一定时期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动态状况的报表。现金,是指企业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现金流量表主要反映资产负债表中各个项目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并根据其用途划分为经营、投资及融资三个活动分类。现金流量表可用于分析一家机构在短期内有没有足够现金去应付开销,以及对未来经营活动规划提供指导。
所以,现金流量表里面记录的是各项和现金相关的收入与支出,并按照上述分类,分别记录。
最后再说下这本书本身。书其实还是可以一读,形式本身也不错:实例加理论的结合。但是里面充斥了太多无用的废话,特别是和读者关心的毫不相干的,以幼稚的文笔描述的家庭琐事以及优越感强烈的人生感悟。
[Reference]
1. 《牛角包一样的会计》
2. 百度百科
3. MBA智库
财务报表(Finance Report)实际上包含三个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一、资产负债表 (Balance Sheet)
资产负债表是企业在一定日期(通常为各会计期末)的财务状况(即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状况)的主要会计报表。其报表功用除了企业内部除错、经营方向和防止弊端外,也可让所有阅读者于最短时间了解企业经营状况。
从报表结构上看,资产一般是按各种资产变化先后顺序逐一列在表的左方,反映单位所有的各项财产、物资、债权和权利;所有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则逐一列在表的右方。负债一般列于右上方分别反映各种长期和短期负债的项目,业主权益列在右下方,反映业主的资本和盈余。左右两方的数额相等。
负债一般是同银行、供货商、员工以及政府发生的财务关系,而所有者权益,则是和股东相关的。
资产负债表样表 (from Baidu)
资产
|
期末数
|
年初数
|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
期末数
|
年初数
|
流动资产: | 流动负债: | ||||
货币资金 | 短期借款 | ||||
交易性金融资产 | 应付票据 | ||||
应收票据 | 应付账款 | ||||
应收账款 | 预收款项 | ||||
其他应收款 | 应付职工薪酬 | ||||
存 货 | 应交税费 | ||||
流动资产合计 | 流动负债合计 | ||||
非流动资产: | 非流动负债: | ||||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 长期借款 | ||||
持有至到期投资 | 应付债券 | ||||
长期股权投资 | 长期应付款 | ||||
长期应收款 | 预计负债 | ||||
投资性房地产 | 非流动负债合计 | ||||
固定资产 | 负债合计 | ||||
在建工程 | 所有者权益: | ||||
无形资产 | 实收资本(股本) | ||||
开发支出 | 资本公积 | ||||
商 誉 | 盈余公积 | ||||
长期待摊费用 | 未分配利润 | ||||
非流动资产合计 | 所有者权益合计 | ||||
资产总计 |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计 |
会计周期 - 财务报表都是针对在一段时间周期内的财务状况的总结,所以都会有会计周期的概念。
资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 企业拥有控制权
- 过去的经营事项产生
- 可能带来经济利益
企业的开办费一般算当个会计周期的费用,不再分摊到各个周期。
不变式: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二、损益表(Income Statement, Profit & Loss Account)
利润表(Income Statement)主要提供有关企业经营成果方面的信息。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由于它反映的是某一期间的情况,所以,又称为动态报表。有时,利润表也称为损益表、收益表。
损益表样表 (from Baidu)
项 目
|
本期金额
|
上期金额
|
一、营业收入
|
||
减:营业成本
|
||
营业税金及附加
|
||
减:销售费用
|
||
管理费用
|
||
财务费用
|
||
资产减值损失
|
||
加: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损失以“-”号填列)
|
||
投资收益(损失以“-”号填列)
|
||
其中: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
|
||
二、营业利润(亏损以“-”号填列)
|
||
加:营业外收入
|
||
减:营业外支出
|
||
其中: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
|
||
三、利润总额(亏损总额以“-”号填列)
|
||
减:所得税费用
|
||
四、净利润(净亏损以“-”号填列)
|
||
五、每股收益:
|
||
(一)基本每股收益
|
||
(二)稀释每股收益
|
创业者为什么要领工资,而且还必须是一份合理的工资?
-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创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取得收入,不领不合情
- 从会计的角度看,不领工资会影响真实成本的核算
上面的损益表只是一个整体表,实际上还应该针对每种商品单独核算其成本。成本包括固定成本(不随商品数目而变)和变动成本(随生产的商品数目而变)。
一个问题:固定成本怎么分摊?
- 按照商品数量 (生产的还是销售的?)
- 按照商品的销售额 (生产的还是世界销售的?)
生产设备的成本需要按照一定的折旧规律分担到各个经营期里。
- 直线法:商品成本平均分摊
- 加速(计提)折旧:越早的时期折旧消耗越多,实际是减速折旧
商品边际贡献 = 商品售价 - 商品变动成本,只有边际贡献为正的商品,才有可能带来盈利。
- 仅针对单个商品
商品固定成本 / 商品边际贡献 = 盈亏平衡点 (仅针对边际贡献为正值的商品)
利润(Profit) = 营收(Revenue) - 成本(Cost) [- 税收(Taxi)]
损益表中的利润就是资产负债表中的为分批利润与盈余公积金之和。
三、现金流量表 (Statement of Cash Flows)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一家公司在一定时期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动态状况的报表。现金,是指企业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现金流量表主要反映资产负债表中各个项目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并根据其用途划分为经营、投资及融资三个活动分类。现金流量表可用于分析一家机构在短期内有没有足够现金去应付开销,以及对未来经营活动规划提供指导。
所以,现金流量表里面记录的是各项和现金相关的收入与支出,并按照上述分类,分别记录。
现金流量表样表
项 目 | 本期金额 | 上期金额 |
---|---|---|
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 ||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 ||
收到的税费返还 | ||
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 ||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 | ||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 ||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 ||
支付的各项税费 | ||
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小计 |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
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 ||
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 | ||
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 | ||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 | ||
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收到的现金净额 | ||
收到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 ||
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 | ||
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 | ||
投资支付的现金 | ||
取得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支付的现金净额 | ||
支付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 ||
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 |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
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 ||
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 | ||
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 | ||
收到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 ||
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 | ||
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 | ||
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 | ||
支付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 ||
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 |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
四、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 | ||
五、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 ||
加:期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 | ||
六、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 |
最后再说下这本书本身。书其实还是可以一读,形式本身也不错:实例加理论的结合。但是里面充斥了太多无用的废话,特别是和读者关心的毫不相干的,以幼稚的文笔描述的家庭琐事以及优越感强烈的人生感悟。
[Reference]
1. 《牛角包一样的会计》
2. 百度百科
3. MBA智库
11/28/2010
我写故我在(38)
平淡的日子里,依然有事情在发生:
1. 10/16,西山庭院,当年青年公寓一帮人又聚在了一起。凭借Bang的经验,玩了几局三国杀,得益于团队配合,全胜。中午十几人尝试了只在网络上见识过的海底捞外卖,火锅的味道和服务确实不错。
2. 10/23,这多少年了,自上次离开后还是第一次走进校园的考场。想起了当年还是学生的时候对校园里面各种稀奇古怪的资格考试颇为鄙视和不屑。世事难料,昨日重现,只不过身份和位置不知不觉掉了对过。
3. 11月第一天,饥寒交迫从牡丹园地铁口出来,冒险去了旁边图书馆咖啡点了顿晚餐,虽然性价比并不划算,但Quality还算是超过预期了。
4. 11月初去望京上了两天的培训课,上这个老美的课有几年了,课堂效果一般,这些东西还是要靠自己平时在实践中积累。
5. 以来京七年起床最早的记录去了西站接某位同学从的峨眉来京的二老。回到自己住的地方放下东西再去吃了顿早餐竟然还不到八点,第一次发现早上的时间居然这么经花。
6. 下午提前了点时间下班回来,送二老去T3航站楼登上了前往多伦多的航班。一路上看某妹二老斗嘴还是很有意思的,一位柔情峨眉女侠,一位实诚性急大丈夫。两人相互“埋怨”、“揭短”反倒是赤裸裸表现了两人对对方的理解和宽容。
7. 这一年不知道来这里是第几次了,不是接人就是送人,每次一个人坐在来回的地铁上,总是不自然地想起当年最后留守宿舍的情形。
8. 11月底的某天早上,一登上Messenger,弹出来一个对话框,里面说“你当舅舅了!” 。多日后收到第一手照片,依然没跑出那个定律:儿子像妈,女儿像爹。至于“搞IT的生女儿多”,身边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这是个伪命题。
9. 这个月的另外一个主要收获是通过多种方式,看了不少历史著作。牡丹园地铁路边小摊,当当网,天涯煮酒论英雄是主要的信息获取源泉。这其中,袁老师的著作还 是要推荐一下。诚然袁老师并不是历史研究者,其书中很多观点和细节值得商榷探讨,但他至少做到了把历史这门课程“整有趣”了。
1. 10/16,西山庭院,当年青年公寓一帮人又聚在了一起。凭借Bang的经验,玩了几局三国杀,得益于团队配合,全胜。中午十几人尝试了只在网络上见识过的海底捞外卖,火锅的味道和服务确实不错。
2. 10/23,这多少年了,自上次离开后还是第一次走进校园的考场。想起了当年还是学生的时候对校园里面各种稀奇古怪的资格考试颇为鄙视和不屑。世事难料,昨日重现,只不过身份和位置不知不觉掉了对过。
3. 11月第一天,饥寒交迫从牡丹园地铁口出来,冒险去了旁边图书馆咖啡点了顿晚餐,虽然性价比并不划算,但Quality还算是超过预期了。
4. 11月初去望京上了两天的培训课,上这个老美的课有几年了,课堂效果一般,这些东西还是要靠自己平时在实践中积累。
5. 以来京七年起床最早的记录去了西站接某位同学从的峨眉来京的二老。回到自己住的地方放下东西再去吃了顿早餐竟然还不到八点,第一次发现早上的时间居然这么经花。
6. 下午提前了点时间下班回来,送二老去T3航站楼登上了前往多伦多的航班。一路上看某妹二老斗嘴还是很有意思的,一位柔情峨眉女侠,一位实诚性急大丈夫。两人相互“埋怨”、“揭短”反倒是赤裸裸表现了两人对对方的理解和宽容。
7. 这一年不知道来这里是第几次了,不是接人就是送人,每次一个人坐在来回的地铁上,总是不自然地想起当年最后留守宿舍的情形。
8. 11月底的某天早上,一登上Messenger,弹出来一个对话框,里面说“你当舅舅了!” 。多日后收到第一手照片,依然没跑出那个定律:儿子像妈,女儿像爹。至于“搞IT的生女儿多”,身边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这是个伪命题。
9. 这个月的另外一个主要收获是通过多种方式,看了不少历史著作。牡丹园地铁路边小摊,当当网,天涯煮酒论英雄是主要的信息获取源泉。这其中,袁老师的著作还 是要推荐一下。诚然袁老师并不是历史研究者,其书中很多观点和细节值得商榷探讨,但他至少做到了把历史这门课程“整有趣”了。
7/28/2010
Book Notes - The Long Tail
这是一本为互联网经济摇旗呐喊的著作,早几年互联网从业者几乎言必称“Long Tail”,否则都不好意思在道上混。但短短几年间,原本的流行畅销书几乎快变成一本古典经济学著作了。作为此书的伪读者,最近总算真正抽了点时间来好好通读一遍,就花的时间精力而言,估计阅读真正的经济学专著也就这样了。

下面是一点读书笔记:
Part I - 什么是长尾现象(What's Long Tail?)
经济学和市场营销中的长尾现象是指:市场销售额不再仅由少数几个热门商品(Short Head)霸占,越来越多的大量非热门(Long Head)商品按照幂次律开始分享市场份额,并且非热门商品的市场份额总有超越热门商品市场份额总和的趋势。
长尾现象的另一个特点:分形特性(fractal):长尾曲线的任一连续部分依然是个长尾现象(self-similarity at multiple scales.)。
Part II - 为什么是长尾经济(Why Long Tail?)
1. 前长尾时代:大热门经济
大热门经济(Hit Driven Economics)是指市场主要由品种不多,但是销量巨大的热门商品构成。背后的实质是工业革命带来的规模化生产理念。在工业化时代,商品制造能力空前提高,但边际生产成本只有在生产 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才会降到普通消费者能够接受的范围。除了生产制造, 在物理世界中运输、营销单件商品的成本受其销售额的影响也很大。
这个时代经济活动的关键词是:规模。任何一件商品,如果市场需求的预期规模达不到一个相当的额度,制造和流通部门都无法从中获得利润,市场上自然也就只有大热门商品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在这样的经济中,生产者自然将精力放在了大众主流市场,消费者得到了价格实惠,但是选择范围很窄。而极少数的利基市场(Niche Market)往往都是由精英上流社会人士构成的奢侈品市场。
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进行交流的渠道主要是以广播模式进行信息传播的大众媒介,比如报纸、杂志、电台和电视台。在这样的社会中的芸芸众生,虽然有着各种不同特点,但其得到的产品和服务,获取到的社会信息,都不会差别太多(指针对社会普通大众而言)。个人追求个性的代价非常高昂。
2. 长尾经济
1)对个性化商品的巨大需求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我们虽然有众多的共同点,但也有诸多的个性特点和需求。毕竟不论从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来看,我们生来就是不同的。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使得人类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而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交流手段的改进都加强化了我们对自身个性的追求。所以,对小规模、个性化商品的需求是早就隐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的。
2)个性化商品生产成本的降低
科技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信息科技的推动下,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小规模个性化定制产品成为可能。
电脑、网络以及各类数码硬件设备和软件产品的出现,极大提高了社会大众的制造能力,也降低了创意产业产品的制造成本。
商品总类和数目极大丰富,可以按照个性定制非热门商品,价格可以承受
3)商品营销成本显著降低
网络技术的出现的普及,使得商品的零售成本急剧降低。商家不再需要在繁华地段租赁昂贵的写字楼,铺设光鲜华丽的货柜,雇佣众多销售管理人员,产品实物也不用运送到城市每个角落的实体商店。
交通工具和道路的不断完善,使得运输物流成本不断降低,使得单件产品递送的费用下降到可以接受的范围。
在这两个前提下,商家只要建立货品目录网站和低成本的集中货物仓储中心,加上相对较少的发货人员就能开始商品零售业务。
和传统实物卖场相比,单件商品的营销成本急剧下降,盈利对商品销售额的要求也自然下降。对于某些特殊数字产品,比如mp3音乐和电子书,由于其单品营销成本微乎其微,哪怕只有一条出售记录,商家也能从中获利。
4)消费者的购买成本降低
有了Amazon这样的网上商城(Online Aggregator),消费者不用浪费时间去实体店浏览挑选。
各种过滤器(Filter)降低了用户的选择成本:
- 搜索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从众多商品中进行个性化挑选变得方便
- 用户对商品的打分和评论的方便分享,为用户购买活动的选择提供了权威参考
- 利用信息技术跟踪用户的商业行为,加上智能的算法,能为用户自动做出合乎情理的商品推荐
- 个人出版(Blog, Twitter)业和网络社区(Facebook)的繁荣,使得网络营销大行其道,也成为帮助消费者过滤长尾中杂音的有力工具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关键词从规模变成了个性。只要有独特的地方,满足哪怕只是极少数人的需求,都能从中获利。所以从生产商到营销渠道开始关注规模不大但是数目众多的小众市场(Niche Market)。这些Niche Market虽然每个带来的利润较少,但是由于数目众多,其累积总数已经可以同Short Head中大热门商品的利润相提并论。
- 这就是所谓的Long Tail: Selling Less of More
Part III - 深入浅出长尾(More About Long Tail)
1. Long Tail VS Short Head
虽然长尾的出现,让我们把注意力也放到了市场上长长的尾部,但我们同时也不能忽视了热门的头部。
因为作为人类,“不管我们之间有多少不同之处,我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总是更多”("For each way that we differ from one another, there are more ways that we’re alike")。所以我们大部分基本需求还是相似的,这些相似性在长尾时代依旧会形成Short but Big Head,它们是市场上的Low Hanging Fruit,要首先把握住。
从另外一方面说,缺少了Short Head仅剩Long Tail的Aggregator是很难吸引并留住客户的,我们都只是基本共性和少数个性的混合体。
不过既然Long Tail市场上依旧有Short Head,那本书的副标题似乎从"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elling Less of More"改成""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NCLUDES Selling Less of More "更为恰当。
2. Long Tail VS Power Law VS Zipf's Law VS Pareto Distribution
帕累托分布(Pareto Distribution): 一个国家内个人收入X不小于某个特定值x的概率与x的常数次幂存在简单的反比关 系:P[X≥k]~x^(-k)。
齐普夫法则(Zipf's Law): 对于某语言,如果把单词出现的频率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则每个单词出现的频率与它的名次(r)的常数次幂存在简单的反比关系:P(r)~r^(-α)。
其实不论Pareto Distribution还是Zipf's Law都是理论上的Power Law Distribution分别在经济和语言领域的应用,另外Pareto Distribution是从累积分布函数(Cumula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的角度进行描述的,而Zipf's Law是从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的角度进行描述的。
幂次分布(Power Law Distribution)说的是随机变量X的概率密度函数与另一个变量X数值的幂次成比例(通常是反比), i.e., f(x) =
。Long Tail只是直观描述了Power Law Distribution变量的分布特点。
而所谓80/20 Principle,也就是所谓的重要的少数法则(The Vital Few),只不过是Power Law Distribution的一个自然的逻辑推论,这里的具体数字并不是那么重要,这是个定性而不是定量的法则。另外,一个常见的误解认为:如果这里具体的数字变了,两者的和必须要达到100。其实这里的80和20是描述的不同对象,并非一定要满足求和为100。
既然前面已经说明了,Long Tail依然是符合Power Law Distribution,也许具体的数字从80/20变成了50/10,但具体的数字并不重要,性质、趋势更加重要,其中The Vital Few的特性并未有本质的改变,依旧存在Short but Big Head。所以本质上Long Tail的发现和帕累托The Vita Few的发现并不冲突。
3. Long Tail VS Choosing Cost
长尾市场给消费者带来的主要问题是选择的代价。对于选择过多的问题,有两个有趣的结论:
1. 更多的选择是会促进总体市场规模的扩大(蛋糕做大)
2. 人们需要选择,但是排斥复杂的选择过程
对于在长尾市场的经营者,如何帮助用户快速方便做出选择是个重要的话题。
4. Long Tail: Economic VS Culture
作者也谈到了Niche Economics和Niche Culture的相互关系,这些观察其实并不新鲜,与另一本畅销书Micro Trends(小趋势)的观察和结论基本一致:现代社会不再是几个阶层或者集团的简单构成,已经被分隔成了一个个有着不同特征的小群体。
这个结论是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理解长尾经济出现的基础。
5. 一些争议
Anderson的理论也遭受了一些质疑和讨论。
1) Anderson 与哈佛商学院教授的激辩:
2) Long Tail Challenge in Search Query
下面是一点读书笔记:
Part I - 什么是长尾现象(What's Long Tail?)
经济学和市场营销中的长尾现象是指:市场销售额不再仅由少数几个热门商品(Short Head)霸占,越来越多的大量非热门(Long Head)商品按照幂次律开始分享市场份额,并且非热门商品的市场份额总有超越热门商品市场份额总和的趋势。
长尾现象的另一个特点:分形特性(fractal):长尾曲线的任一连续部分依然是个长尾现象(self-similarity at multiple scales.)。
Part II - 为什么是长尾经济(Why Long Tail?)
1. 前长尾时代:大热门经济
大热门经济(Hit Driven Economics)是指市场主要由品种不多,但是销量巨大的热门商品构成。背后的实质是工业革命带来的规模化生产理念。在工业化时代,商品制造能力空前提高,但边际生产成本只有在生产 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才会降到普通消费者能够接受的范围。除了生产制造, 在物理世界中运输、营销单件商品的成本受其销售额的影响也很大。
这个时代经济活动的关键词是:规模。任何一件商品,如果市场需求的预期规模达不到一个相当的额度,制造和流通部门都无法从中获得利润,市场上自然也就只有大热门商品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在这样的经济中,生产者自然将精力放在了大众主流市场,消费者得到了价格实惠,但是选择范围很窄。而极少数的利基市场(Niche Market)往往都是由精英上流社会人士构成的奢侈品市场。
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进行交流的渠道主要是以广播模式进行信息传播的大众媒介,比如报纸、杂志、电台和电视台。在这样的社会中的芸芸众生,虽然有着各种不同特点,但其得到的产品和服务,获取到的社会信息,都不会差别太多(指针对社会普通大众而言)。个人追求个性的代价非常高昂。
2. 长尾经济
1)对个性化商品的巨大需求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我们虽然有众多的共同点,但也有诸多的个性特点和需求。毕竟不论从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来看,我们生来就是不同的。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使得人类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而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交流手段的改进都加强化了我们对自身个性的追求。所以,对小规模、个性化商品的需求是早就隐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的。
2)个性化商品生产成本的降低
科技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信息科技的推动下,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小规模个性化定制产品成为可能。
电脑、网络以及各类数码硬件设备和软件产品的出现,极大提高了社会大众的制造能力,也降低了创意产业产品的制造成本。
商品总类和数目极大丰富,可以按照个性定制非热门商品,价格可以承受
3)商品营销成本显著降低
网络技术的出现的普及,使得商品的零售成本急剧降低。商家不再需要在繁华地段租赁昂贵的写字楼,铺设光鲜华丽的货柜,雇佣众多销售管理人员,产品实物也不用运送到城市每个角落的实体商店。
交通工具和道路的不断完善,使得运输物流成本不断降低,使得单件产品递送的费用下降到可以接受的范围。
在这两个前提下,商家只要建立货品目录网站和低成本的集中货物仓储中心,加上相对较少的发货人员就能开始商品零售业务。
和传统实物卖场相比,单件商品的营销成本急剧下降,盈利对商品销售额的要求也自然下降。对于某些特殊数字产品,比如mp3音乐和电子书,由于其单品营销成本微乎其微,哪怕只有一条出售记录,商家也能从中获利。
4)消费者的购买成本降低
有了Amazon这样的网上商城(Online Aggregator),消费者不用浪费时间去实体店浏览挑选。
各种过滤器(Filter)降低了用户的选择成本:
- 搜索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从众多商品中进行个性化挑选变得方便
- 用户对商品的打分和评论的方便分享,为用户购买活动的选择提供了权威参考
- 利用信息技术跟踪用户的商业行为,加上智能的算法,能为用户自动做出合乎情理的商品推荐
- 个人出版(Blog, Twitter)业和网络社区(Facebook)的繁荣,使得网络营销大行其道,也成为帮助消费者过滤长尾中杂音的有力工具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关键词从规模变成了个性。只要有独特的地方,满足哪怕只是极少数人的需求,都能从中获利。所以从生产商到营销渠道开始关注规模不大但是数目众多的小众市场(Niche Market)。这些Niche Market虽然每个带来的利润较少,但是由于数目众多,其累积总数已经可以同Short Head中大热门商品的利润相提并论。
- 这就是所谓的Long Tail: Selling Less of More
Part III - 深入浅出长尾(More About Long Tail)
1. Long Tail VS Short Head
虽然长尾的出现,让我们把注意力也放到了市场上长长的尾部,但我们同时也不能忽视了热门的头部。
因为作为人类,“不管我们之间有多少不同之处,我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总是更多”("For each way that we differ from one another, there are more ways that we’re alike")。所以我们大部分基本需求还是相似的,这些相似性在长尾时代依旧会形成Short but Big Head,它们是市场上的Low Hanging Fruit,要首先把握住。
从另外一方面说,缺少了Short Head仅剩Long Tail的Aggregator是很难吸引并留住客户的,我们都只是基本共性和少数个性的混合体。
不过既然Long Tail市场上依旧有Short Head,那本书的副标题似乎从"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elling Less of More"改成""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NCLUDES Selling Less of More "更为恰当。
2. Long Tail VS Power Law VS Zipf's Law VS Pareto Distribution
帕累托分布(Pareto Distribution): 一个国家内个人收入X不小于某个特定值x的概率与x的常数次幂存在简单的反比关 系:P[X≥k]~x^(-k)。
齐普夫法则(Zipf's Law): 对于某语言,如果把单词出现的频率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则每个单词出现的频率与它的名次(r)的常数次幂存在简单的反比关系:P(r)~r^(-α)。
其实不论Pareto Distribution还是Zipf's Law都是理论上的Power Law Distribution分别在经济和语言领域的应用,另外Pareto Distribution是从累积分布函数(Cumula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的角度进行描述的,而Zipf's Law是从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的角度进行描述的。
幂次分布(Power Law Distribution)说的是随机变量X的概率密度函数与另一个变量X数值的幂次成比例(通常是反比), i.e., f(x) =
而所谓80/20 Principle,也就是所谓的重要的少数法则(The Vital Few),只不过是Power Law Distribution的一个自然的逻辑推论,这里的具体数字并不是那么重要,这是个定性而不是定量的法则。另外,一个常见的误解认为:如果这里具体的数字变了,两者的和必须要达到100。其实这里的80和20是描述的不同对象,并非一定要满足求和为100。
既然前面已经说明了,Long Tail依然是符合Power Law Distribution,也许具体的数字从80/20变成了50/10,但具体的数字并不重要,性质、趋势更加重要,其中The Vital Few的特性并未有本质的改变,依旧存在Short but Big Head。所以本质上Long Tail的发现和帕累托The Vita Few的发现并不冲突。
3. Long Tail VS Choosing Cost
长尾市场给消费者带来的主要问题是选择的代价。对于选择过多的问题,有两个有趣的结论:
1. 更多的选择是会促进总体市场规模的扩大(蛋糕做大)
2. 人们需要选择,但是排斥复杂的选择过程
对于在长尾市场的经营者,如何帮助用户快速方便做出选择是个重要的话题。
4. Long Tail: Economic VS Culture
作者也谈到了Niche Economics和Niche Culture的相互关系,这些观察其实并不新鲜,与另一本畅销书Micro Trends(小趋势)的观察和结论基本一致:现代社会不再是几个阶层或者集团的简单构成,已经被分隔成了一个个有着不同特征的小群体。
这个结论是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理解长尾经济出现的基础。
5. 一些争议
Anderson的理论也遭受了一些质疑和讨论。
1) Anderson 与哈佛商学院教授的激辩:
- Anita Elberse, "Should You Invest in the Long Tail?"
- Chris Anderson, “Debating the Long Tail”
- Anita Elberse, "A Response to Chris Anderson"
- http://www.seomoz.org/blog/the-long-tail-theory-gets-challenged-just-not-in-search-query-demand
3) Rethinking the Long Tail Theory
http://knowledge.wharton.upenn.edu/article.cfm?articleid=2338
4) Why Chris Anderson's theory of the digital world might be all wrong
http://www.slate.com/id/2195151/
1. 降低成本,尽可能提供品种丰富的商品
- 鼓励和利用顾客参与生产
- 利用网络社区的群体智慧
- 集中仓储或者利用合作伙伴的分散仓储
- 尽可能将商品数字化,降低传输、存储成本
2. 处处为顾客着想
- 吸引用户主动对商品进行打分和评论
- 易用并且客观的搜索、推荐界面
- 全方位详细的货品展示方式
- 认识到并尊重你的顾客是多种多样的
Part V - Notes on Book Notes
书中的观点在其刚面世的时候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但其写作论证还是显得不很严密,给的例子都很精彩,叙述得娓娓道来,但往往和其相应章节的观点逻辑上有点脱节。比如第三章长尾简史,里面讲的是零售商业的发展历史,而不是长尾经济现象的历史,再比如第五章新生产者,讲的那些所谓新生产者创造的东西和书中长尾市场的案例中涉及的商品没几毛钱的关系。
不过这好像是美国畅销书的特点:提出一个吸引眼球的观点,然后在这个大旗下夹带私货,把逻辑关联不是那么强,但比较有趣的案例靠其出色的文笔加入进去。不细心的读者一看,哇,观点新颖有启发意义,案例精彩有趣,读得相当过瘾。
另外,现在的互联网经济和营销其实值得深入探讨学习的话题很多,有很多具体的技术活,但Anderson基本还是站在社会学的角度远远的观察,太过理论、太过社会化,不够经济化、不够可操作化。在这点上,日本人管谷义博的长尾经济学更胜一筹。
[Reference]
01. http://en.wikipedia.org/wiki/Long_Tail
02. http://en.wikipedia.org/wiki/Power_law
03. http://en.wikipedia.org/wiki/Zipf%27s_Law
04. http://en.wikipedia.org/wiki/Pareto_distribution
11. http://www.longtail.com/
12. http://longtail.typepad.com/
13. http://www.thelongtail.com/
14. The Long Tail @ Wired
21. Power Laws, Pareto Distributions and Zipf's Law
22. Zipf, Power-laws, and Pareto - a Ranking Tutorial
23. 幂律分布研究简史
7/19/2010
我写故我在(34)
1. 六月底七月初,老爹首次到京。带着老爷子去逛了逛老佛爷消夏的颐和园,和珅藏宝的恭王府,皇帝老儿们阅兵的天安门城楼和广场,老北京们锻炼休闲的北海公园,标志我朝人民圆满解决温饱问题的国家大剧院。剩下的故宫、长城和全聚德什么的,得等到秋天了。
2. 月初小林子出差到京,适逢世界杯激战正酣,鸟巢门口的草坪上的气氛还不错。所谓啤酒节,酒食并不便宜,未见场上推广的诚意。
翌日加上老爷子三人去了趟京城口碑不错的川菜馆:麻辣诱惑五道口店。来京这么多年,这家是光顾得最多的川菜店了。问起老爷子味道比起正宗川菜何如,原本期待一番赞许,没想到老爷子不紧不慢说了两字 - “一般!”,害得小生差点从凳子上跌落桌底。小林子,俺和俺爹对不住您的几百大洋啊。

3. 七月中旬,在牡丹园附近呆了几个月之后,总算去了趟传说中的“图书馆咖啡”。图书倒是不少,基本是摆设。环境和氛围还不错,服务员比较耐看,可以作为阳光明媚的午后消磨时光的去处。
4. 07/17下午,翻了翻老罗同志的“我的奋斗”。罗同志本身人倒是不坏,不过对于伟人,那些鸡毛蒜皮的东西叫轶事,能成为大众饭后谈资;而对于芸芸众生,你那点琐碎的所谓真诚和絮絮叨叨的个人隐私,真没什么人感兴趣,纯粹浪费阅读人的时间。
从老罗语录开始断断续续关注这个人物到现在,唯一欣赏的,大约就是其完全靠自己的摸索学习也混到现在这地步这点了。
5. 不知哪根筋出了问题,竟然购回一册“中国可以说不”。原本打算当做马桶读物,但真在马桶上随手翻了几篇文章后,还是觉得坐在马桶上专注于在马桶上该做的事情更有价值。
2. 月初小林子出差到京,适逢世界杯激战正酣,鸟巢门口的草坪上的气氛还不错。所谓啤酒节,酒食并不便宜,未见场上推广的诚意。
翌日加上老爷子三人去了趟京城口碑不错的川菜馆:麻辣诱惑五道口店。来京这么多年,这家是光顾得最多的川菜店了。问起老爷子味道比起正宗川菜何如,原本期待一番赞许,没想到老爷子不紧不慢说了两字 - “一般!”,害得小生差点从凳子上跌落桌底。小林子,俺和俺爹对不住您的几百大洋啊。

3. 七月中旬,在牡丹园附近呆了几个月之后,总算去了趟传说中的“图书馆咖啡”。图书倒是不少,基本是摆设。环境和氛围还不错,服务员比较耐看,可以作为阳光明媚的午后消磨时光的去处。
4. 07/17下午,翻了翻老罗同志的“我的奋斗”。罗同志本身人倒是不坏,不过对于伟人,那些鸡毛蒜皮的东西叫轶事,能成为大众饭后谈资;而对于芸芸众生,你那点琐碎的所谓真诚和絮絮叨叨的个人隐私,真没什么人感兴趣,纯粹浪费阅读人的时间。
从老罗语录开始断断续续关注这个人物到现在,唯一欣赏的,大约就是其完全靠自己的摸索学习也混到现在这地步这点了。
5. 不知哪根筋出了问题,竟然购回一册“中国可以说不”。原本打算当做马桶读物,但真在马桶上随手翻了几篇文章后,还是觉得坐在马桶上专注于在马桶上该做的事情更有价值。
2/21/2010
Book Notes - 抢在时间前面的七条捷径
首先这本书的来路的确不大明了:号称"翻译"自著名时间管理大师Steven Case的大作"7 shortcuts to be ahead of time",本人经多次尝试,Amazon/Google上都找不到此人和此书的任何信息。但此书确实列举了些简明扼要的原则和技巧,对提高时间利用率确实还是有所帮助。
下面是一些书摘:
捷径#1 - 制订计划,明确目标
- Write Down your Goal(Specific, Time Bounded, Executable/Doable, Work Item Breakdown)
- Make Detail Plan(Task Dependency, Time Limitation, Monthly/Weekly/Daily Plan)
- Result Driven(Focus on Valuable Tasks, Consider Long Term Goal)
- Prioritize(Prioritize Work Item, First Thing, Most Valuable Thing First, 80/20 Rule)
捷径#2 - 提升个人工作能力
- Identify Core Skill Set for your Work
- Improve your Weak Skill
捷径#3 - 专注最重要的事情
- 你永远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把所有事情做完
- 坚持从最重要, 最有价值(很可能最难)的事情开始
捷径#4 - 事先准备
- 准备完成任务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 准备完成任务需要的技能和知识
- 通过阅读书籍, 参加培训来提高自己
捷径#5 - 发现限制元素
- 要努力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并好好利用他们
- 不断反省总结问题的瓶颈所在
捷径#6 - 自我激励
- 分解任务, 从手边小事做起积累信心和成就感
- 主动给自己施加压力, 严格要求自己
捷径#7 - 现在就做
- 有意识地, 主动地拖延不重要的工作项
- 从最难, 最有价值的事情开始
- 培养紧迫感, 立即着手做事, 让身心保持积极活跃和适度紧张的状态
其实大家都可以看到, 第一个捷径就把所有该说的都说完了, 后面的都是在翻过来覆过去的说同样的内容.
把作者的内容重新过滤组织一下:
1. 让你得目标明确而具体(Write Them Down)
2. 分解任务, 寻找可操作工作项
3. 根据结果价值对工作项排优先级
4. 制定分级的, 详细的, 可操作的执行计划
5. 要事优先, 学会主动放弃
6. 不断学习, 提升个人能力
7. 适度紧张, 立即动手
下面是一些书摘:
捷径#1 - 制订计划,明确目标
- Write Down your Goal(Specific, Time Bounded, Executable/Doable, Work Item Breakdown)
- Make Detail Plan(Task Dependency, Time Limitation, Monthly/Weekly/Daily Plan)
- Result Driven(Focus on Valuable Tasks, Consider Long Term Goal)
- Prioritize(Prioritize Work Item, First Thing, Most Valuable Thing First, 80/20 Rule)
捷径#2 - 提升个人工作能力
- Identify Core Skill Set for your Work
- Improve your Weak Skill
捷径#3 - 专注最重要的事情
- 你永远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把所有事情做完
- 坚持从最重要, 最有价值(很可能最难)的事情开始
捷径#4 - 事先准备
- 准备完成任务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 准备完成任务需要的技能和知识
- 通过阅读书籍, 参加培训来提高自己
捷径#5 - 发现限制元素
- 要努力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并好好利用他们
- 不断反省总结问题的瓶颈所在
捷径#6 - 自我激励
- 分解任务, 从手边小事做起积累信心和成就感
- 主动给自己施加压力, 严格要求自己
捷径#7 - 现在就做
- 有意识地, 主动地拖延不重要的工作项
- 从最难, 最有价值的事情开始
- 培养紧迫感, 立即着手做事, 让身心保持积极活跃和适度紧张的状态
其实大家都可以看到, 第一个捷径就把所有该说的都说完了, 后面的都是在翻过来覆过去的说同样的内容.
把作者的内容重新过滤组织一下:
1. 让你得目标明确而具体(Write Them Down)
2. 分解任务, 寻找可操作工作项
3. 根据结果价值对工作项排优先级
4. 制定分级的, 详细的, 可操作的执行计划
5. 要事优先, 学会主动放弃
6. 不断学习, 提升个人能力
7. 适度紧张, 立即动手
1/13/2010
Book Notes - Outliers(超常之辈)
Gladwell到目前为止总共出版过四本书,其中有两本书非常流行:
- 2000年的"The Tipping Point"赶上了互联网的web2.0和sns的热潮,把自己也Tip了,很多人都把此书当作互联网创业圣经来拜读;
- 2008年的"Outliers"则迎合了现在人人期待出人头地的欲望,在成功学书籍泛滥的大环境下再次脱颖而出。
前段时间把Outliers本书翻了翻,其实整本书的主要着眼点是:除却先天优势和后天努力以外,外在客观因素对个人的成长发展的决定性影响。此书名和副标 题只是迎合市场需要的一种营销手段,不过书还是值得一读,虽然并未有什么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但其收集素材并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的确让人佩服。
Part I - Outliers的主要观点
1. 时机(出生时日、时代背景)
大到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小到出生年月,都会对个人的成长发展,和作后所谓成功的”脱颖而出“产生巨大的影响。
- 体育运动项目中,所谓天分往往一开始都是些客观因素的微小区别(生日早点,就比别人强壮一点)。但从这种微小的优势开始,由于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锻炼机会,并不断累积起来,马太效应持续发挥作用,到了成年,就成为庸才与天才的的差异了。
- 如果你出生在婴儿潮的之后并且伴随经济的复苏和腾飞,可以享用的公共资源(医疗、教育)和工作事业发展机会就比别人好很多,自然更有可能获得事业成功。
- 如果你进入大学学习积累计算机技术是在个人电脑市场起飞的前夜,自然可以大量的机会在市场需求井喷的时候抓住机遇成为时代的耀眼明星。相反你现在就算从娘胎里就开始练习编程,等你准备工作时多半也只能当个高级打工仔。
- 如果你是犹太人,就算拿到律师资格,由于该行业的种族偏见,你就被迫进入处理上不得台面的小案件的行业。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时代变迁,那些上不得台面的事务成为行业主流,几十年的积累让你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御风翱翔、飞黄腾达。
其中犹太人律师的案例,倒是和励志、成功学有点关联:这些落魄的律师身处逆境,但这些不利因素最后成为他们的机遇之源,为什么?
-逆境下别无选择,不断寻找出口,这这个不断努力的过程中,积累锻炼了能力。
-走那些别人不看好的路,往往能成就一番事业,一方面是竞争对手少,但另外一方面往往取决于时代机遇。
-身处前景不明的领域,但是却在该领域不断积累磨砺,突然间,这个领域变得炙手可热,机会来临,而他们对到来的挑战已经做好准备。
2. 情商
智商对个人的成功有所谓的”门槛效应“:一旦人的智商超过120,智商的高低就与成就的大小没有太多关系了。这正如身高因素对于篮球队员成就的影响一样。
在心理学界有人据此提出摇奖上大学的设想。从心理学上来说这也许是合理的,但是这样的策略会对候选人、对那些渴望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的年轻人传达一种什么信息?这无疑会增加人们的投机和听天由命的心理,严重打击年轻人努力向上的积极性。
既然智商的影响仅限于一个门槛,那这个门槛之上的影响因素又是什么?
Gladwell用兰根和奥本海默两个智商超常的原生天才最后成就迥异作例子,告诉大家一个叫做”实践智慧"的东西 - 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怎样说才能答道最好的效果,但不必知道为什么,也就是说:知道如何做某事,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个非智力的智慧在个人的成长和取得成功的道路上的影响力非同小可。
这个“实践智慧”其实这就是所谓”情商“的一种表现形式:
- 比如如何与人沟通协调合作完成一件事情
- 如何与决定自己命运的人搞好关系
- 如何在遇到困境的时候激励自己不断向上
Gladwell认为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培养这种“实践智慧”的最好途径:
- 家庭可以教给你与人协调的能力
- 家庭可以教给你面对人生的正面心态
- 家庭可以教给你成就一翻事业的愿望
富人和穷人家庭对孩子的不同影响:
- 富人家庭更愿意与孩子沟通,而不是简单命令式的管理,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拥有“我有权利”的意识,更喜欢尝试着说服他人、喜欢据理力争。
- 而贫寒家庭成长起来的的孩子,往往只是一味顺从、逆来顺受,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不如人意的家庭背景造成的。
智商和情商的作用就好比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系统:
高智商就一台多核超大内存的主机,但如果情商很低、系统软件不行,缺乏良好的资源管理调度算法和简单易用的接口API,在上面就不可能抛出有价值的应用出来。唯有软件和硬件的良好配合,才能成为一台能完成各种复杂应用、产生实际意义的计算系统。
3. 练习
书中的“10,000 hours rule”无疑让众多想要一窥成功奥秘的上进青年激动不已,因为他们总算从Gladwell列举的诸多无法改变的客观条件外,找到了一个可以依靠自己努力去改变的因素。
Gladwell搜集整理了Bill Gates, Bill Joy, Beatles还有一些天才钢琴演奏家的背景资料,向大家展示这些开始天才的成功者背后,无一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艰苦卓绝的练习积累。
其实“孰能生巧”这类古训早已有之,贵公司从知春路走出去的某关键部门CVP不还经常告诫大家“Nothing Replaces Hardworking”么? Gladwell的取巧处在于他搜集整理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大温拿的案例,展示他们背后付出的辛苦和努力。而众多把此书当作成功学著作来解读有为青年们,往往都志向高远,但正身处重重压力之下。这样的案例、这样的分析视角,读后的效果无疑如同注入一剂强效鸡血。
书中还提到一个让大家更容易Buy In的成功秘籍:“练习不是你已经很优秀时做的事情,而是使你变得优秀的事情”。
4. 文化
心理学上有个“潜意识”的说法:人类有些影响日常行为决策的心理活动,是在我们意识范围之外进行的。我想书中Gladwell提到的Legacy, Culture就应该是其中的一部分。
种族的历史积淀(Legacy)对个人品性的影响:
- 游牧文明下生活的人,生活环境和财产都不稳定,生存多依赖个人的努力,因此品性多勇猛好斗,只有这样才能在充满变数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 而耕种文明下生活的人,要想生存下来,需要和他人的密切合作,住所和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稳定,性格相对温和易相处。
- 水稻种植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精心照料,才会有好的收成。作为一种技术导向的农业生产方式,辛勤的努力可以直接看到回报。因此在水稻种植文化环境下,个人在骨子里就接受辛苦工作换来生存和成就的观念。
这些在早期受自然环境影响形成的种族特性,在其后裔完全脱离了当初的环境后依然会有比较明显的存在证据。这一方面有习惯、家庭传承的原因,有没有可能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体验也可能通过生物遗传的方式流传下来并在潜意识领域发挥作用?
Culture对人思维行事方式的影响则是主要通过飞机失事的案例来进行探讨的:
- 航空失事的原因大多来至于机长和副驾驶、机上人员和地勤指挥之间的沟通问题
- 而沟通的失败,往往来之不同文化背景之间在人际关系、交流习惯上的差异
- 飞机失事和某个叫做权利距离指数(power distance index)的东西非常相关,这个指数指的是对权威的尊重和重视程度
团队的文化氛围对其运作效率和稳定程度的确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诚如Galdwell在书中所言,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要“在山顶别墅静观尘世喧哗”,他们“必须遮蔽自己的部分个性”。但选择设计什么样的文化氛围,如何变革并塑造这样的氛围,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就大部分现实情形而言,团队带头人的个人风格和习惯,将会对团队文化有决定性的影响,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机长和副驾驶的设置一开始就是在西方的文化社会背景下建立 起来的机制,两人之间的责任和分工都有明确的要求。在其它民族建立自己的航空公司的时候,往往只学习了他人的形式,而忽略这背后的原因和初衷,这类照葫芦 画瓢的行为自然很有可能导致失败。这个教训对于学习模仿别人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对于成功学的爱好者,还可以在此部分找到另外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定义:“成功就是坚持不懈,成功就是顽强不屈,就是别人花三十秒就放弃的事情你愿意花三十分钟去思考的坚定。”
Part II - 一些读后的看法
1. 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总结些理论和法则去解释,是相对而言非常好办的事情。但这些理论和法则能不能解释所有相关的案例,能不能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比如最热 门的话题:怎样才能成功?)做出一定的预测指导,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所以希望寻找成功秘籍的人千万要留意,小心走火入魔。
2. 作者写作功底也不错,书中的案例收集整理得非常好,每个故事本身就非常有趣,分析过程也让人感觉非常通透;但他却往往没有观点,很多有趣的案例和书名暗示的主题关系并不大:
- 比如关于犹太人律师的成功那节,案例确实丰富,很多详细的调查,很多具体的数据,故事也写得引人入胜。但是这些东欧制衣工人的后代能当上律师、医生,和他 们父辈的职业并未有太大的关系。很多人也并不是独立创业,只是在工厂做一个普通工人而已。与其说他们的成功和父辈工作的言传身教有关,还不如说,是他们父 辈的稳定工作和美国良好的教育体系给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犹太人的聪明、努力、少数民族的危机感加上家庭对教育的重视,促使了他们在学业上的成功。
- 结合时局想出一个吸引眼球的题目,把从各处收集一些有趣的素材努力塞进去,成书后在自身名气和策划宣传的辅助下,不仅能大卖还往往能形成一个热门话题 - 这是Gladwell的独家成名绝技。
3. 从所谓成功学的角度来讲,Gladwell描述的所有的观点有哪个是你我没听说过的?他给广大渴望成功的青年指出了什么新的途径?全部都是些八股似的老生常谈。但从社会学意义来看,他往往对一些耳熟能详的现实案例层层分析,步步揭秘,展示了看待这些案例的另外一个独特的视角。
Gladwell自己也在一次采访[2]中这样说道:“这不是一本励志书,而是关于集体和社会组织变革的书。我明确反对心想事成这种说法,实际上,你不会想成为什么就能成为什么,世界决定了你能成为什么。能够提供合适的机会的是在社会层面,而不是个人层面。”
[Reference]
1. 浓缩版Outliers:杰出人物的四大法宝
2. Book Review:格拉德韦尔的成功学研究
3. Book Homepage
- 2000年的"The Tipping Point"赶上了互联网的web2.0和sns的热潮,把自己也Tip了,很多人都把此书当作互联网创业圣经来拜读;
- 2008年的"Outliers"则迎合了现在人人期待出人头地的欲望,在成功学书籍泛滥的大环境下再次脱颖而出。
前段时间把Outliers本书翻了翻,其实整本书的主要着眼点是:除却先天优势和后天努力以外,外在客观因素对个人的成长发展的决定性影响。此书名和副标 题只是迎合市场需要的一种营销手段,不过书还是值得一读,虽然并未有什么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但其收集素材并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的确让人佩服。
Part I - Outliers的主要观点
1. 时机(出生时日、时代背景)
大到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小到出生年月,都会对个人的成长发展,和作后所谓成功的”脱颖而出“产生巨大的影响。
- 体育运动项目中,所谓天分往往一开始都是些客观因素的微小区别(生日早点,就比别人强壮一点)。但从这种微小的优势开始,由于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锻炼机会,并不断累积起来,马太效应持续发挥作用,到了成年,就成为庸才与天才的的差异了。
- 如果你出生在婴儿潮的之后并且伴随经济的复苏和腾飞,可以享用的公共资源(医疗、教育)和工作事业发展机会就比别人好很多,自然更有可能获得事业成功。
- 如果你进入大学学习积累计算机技术是在个人电脑市场起飞的前夜,自然可以大量的机会在市场需求井喷的时候抓住机遇成为时代的耀眼明星。相反你现在就算从娘胎里就开始练习编程,等你准备工作时多半也只能当个高级打工仔。
- 如果你是犹太人,就算拿到律师资格,由于该行业的种族偏见,你就被迫进入处理上不得台面的小案件的行业。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时代变迁,那些上不得台面的事务成为行业主流,几十年的积累让你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御风翱翔、飞黄腾达。
其中犹太人律师的案例,倒是和励志、成功学有点关联:这些落魄的律师身处逆境,但这些不利因素最后成为他们的机遇之源,为什么?
-逆境下别无选择,不断寻找出口,这这个不断努力的过程中,积累锻炼了能力。
-走那些别人不看好的路,往往能成就一番事业,一方面是竞争对手少,但另外一方面往往取决于时代机遇。
-身处前景不明的领域,但是却在该领域不断积累磨砺,突然间,这个领域变得炙手可热,机会来临,而他们对到来的挑战已经做好准备。
2. 情商
智商对个人的成功有所谓的”门槛效应“:一旦人的智商超过120,智商的高低就与成就的大小没有太多关系了。这正如身高因素对于篮球队员成就的影响一样。
在心理学界有人据此提出摇奖上大学的设想。从心理学上来说这也许是合理的,但是这样的策略会对候选人、对那些渴望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的年轻人传达一种什么信息?这无疑会增加人们的投机和听天由命的心理,严重打击年轻人努力向上的积极性。
既然智商的影响仅限于一个门槛,那这个门槛之上的影响因素又是什么?
Gladwell用兰根和奥本海默两个智商超常的原生天才最后成就迥异作例子,告诉大家一个叫做”实践智慧"的东西 - 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怎样说才能答道最好的效果,但不必知道为什么,也就是说:知道如何做某事,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个非智力的智慧在个人的成长和取得成功的道路上的影响力非同小可。
这个“实践智慧”其实这就是所谓”情商“的一种表现形式:
- 比如如何与人沟通协调合作完成一件事情
- 如何与决定自己命运的人搞好关系
- 如何在遇到困境的时候激励自己不断向上
Gladwell认为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培养这种“实践智慧”的最好途径:
- 家庭可以教给你与人协调的能力
- 家庭可以教给你面对人生的正面心态
- 家庭可以教给你成就一翻事业的愿望
富人和穷人家庭对孩子的不同影响:
- 富人家庭更愿意与孩子沟通,而不是简单命令式的管理,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拥有“我有权利”的意识,更喜欢尝试着说服他人、喜欢据理力争。
- 而贫寒家庭成长起来的的孩子,往往只是一味顺从、逆来顺受,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不如人意的家庭背景造成的。
智商和情商的作用就好比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系统:
高智商就一台多核超大内存的主机,但如果情商很低、系统软件不行,缺乏良好的资源管理调度算法和简单易用的接口API,在上面就不可能抛出有价值的应用出来。唯有软件和硬件的良好配合,才能成为一台能完成各种复杂应用、产生实际意义的计算系统。
3. 练习
书中的“10,000 hours rule”无疑让众多想要一窥成功奥秘的上进青年激动不已,因为他们总算从Gladwell列举的诸多无法改变的客观条件外,找到了一个可以依靠自己努力去改变的因素。
Gladwell搜集整理了Bill Gates, Bill Joy, Beatles还有一些天才钢琴演奏家的背景资料,向大家展示这些开始天才的成功者背后,无一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艰苦卓绝的练习积累。
其实“孰能生巧”这类古训早已有之,贵公司从知春路走出去的某关键部门CVP不还经常告诫大家“Nothing Replaces Hardworking”么? Gladwell的取巧处在于他搜集整理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大温拿的案例,展示他们背后付出的辛苦和努力。而众多把此书当作成功学著作来解读有为青年们,往往都志向高远,但正身处重重压力之下。这样的案例、这样的分析视角,读后的效果无疑如同注入一剂强效鸡血。
书中还提到一个让大家更容易Buy In的成功秘籍:“练习不是你已经很优秀时做的事情,而是使你变得优秀的事情”。
4. 文化
心理学上有个“潜意识”的说法:人类有些影响日常行为决策的心理活动,是在我们意识范围之外进行的。我想书中Gladwell提到的Legacy, Culture就应该是其中的一部分。
种族的历史积淀(Legacy)对个人品性的影响:
- 游牧文明下生活的人,生活环境和财产都不稳定,生存多依赖个人的努力,因此品性多勇猛好斗,只有这样才能在充满变数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 而耕种文明下生活的人,要想生存下来,需要和他人的密切合作,住所和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稳定,性格相对温和易相处。
- 水稻种植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精心照料,才会有好的收成。作为一种技术导向的农业生产方式,辛勤的努力可以直接看到回报。因此在水稻种植文化环境下,个人在骨子里就接受辛苦工作换来生存和成就的观念。
这些在早期受自然环境影响形成的种族特性,在其后裔完全脱离了当初的环境后依然会有比较明显的存在证据。这一方面有习惯、家庭传承的原因,有没有可能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体验也可能通过生物遗传的方式流传下来并在潜意识领域发挥作用?
Culture对人思维行事方式的影响则是主要通过飞机失事的案例来进行探讨的:
- 航空失事的原因大多来至于机长和副驾驶、机上人员和地勤指挥之间的沟通问题
- 而沟通的失败,往往来之不同文化背景之间在人际关系、交流习惯上的差异
- 飞机失事和某个叫做权利距离指数(power distance index)的东西非常相关,这个指数指的是对权威的尊重和重视程度
团队的文化氛围对其运作效率和稳定程度的确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诚如Galdwell在书中所言,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要“在山顶别墅静观尘世喧哗”,他们“必须遮蔽自己的部分个性”。但选择设计什么样的文化氛围,如何变革并塑造这样的氛围,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就大部分现实情形而言,团队带头人的个人风格和习惯,将会对团队文化有决定性的影响,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机长和副驾驶的设置一开始就是在西方的文化社会背景下建立 起来的机制,两人之间的责任和分工都有明确的要求。在其它民族建立自己的航空公司的时候,往往只学习了他人的形式,而忽略这背后的原因和初衷,这类照葫芦 画瓢的行为自然很有可能导致失败。这个教训对于学习模仿别人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对于成功学的爱好者,还可以在此部分找到另外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定义:“成功就是坚持不懈,成功就是顽强不屈,就是别人花三十秒就放弃的事情你愿意花三十分钟去思考的坚定。”
Part II - 一些读后的看法
1. 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总结些理论和法则去解释,是相对而言非常好办的事情。但这些理论和法则能不能解释所有相关的案例,能不能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比如最热 门的话题:怎样才能成功?)做出一定的预测指导,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所以希望寻找成功秘籍的人千万要留意,小心走火入魔。
2. 作者写作功底也不错,书中的案例收集整理得非常好,每个故事本身就非常有趣,分析过程也让人感觉非常通透;但他却往往没有观点,很多有趣的案例和书名暗示的主题关系并不大:
- 比如关于犹太人律师的成功那节,案例确实丰富,很多详细的调查,很多具体的数据,故事也写得引人入胜。但是这些东欧制衣工人的后代能当上律师、医生,和他 们父辈的职业并未有太大的关系。很多人也并不是独立创业,只是在工厂做一个普通工人而已。与其说他们的成功和父辈工作的言传身教有关,还不如说,是他们父 辈的稳定工作和美国良好的教育体系给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犹太人的聪明、努力、少数民族的危机感加上家庭对教育的重视,促使了他们在学业上的成功。
- 结合时局想出一个吸引眼球的题目,把从各处收集一些有趣的素材努力塞进去,成书后在自身名气和策划宣传的辅助下,不仅能大卖还往往能形成一个热门话题 - 这是Gladwell的独家成名绝技。
3. 从所谓成功学的角度来讲,Gladwell描述的所有的观点有哪个是你我没听说过的?他给广大渴望成功的青年指出了什么新的途径?全部都是些八股似的老生常谈。但从社会学意义来看,他往往对一些耳熟能详的现实案例层层分析,步步揭秘,展示了看待这些案例的另外一个独特的视角。
Gladwell自己也在一次采访[2]中这样说道:“这不是一本励志书,而是关于集体和社会组织变革的书。我明确反对心想事成这种说法,实际上,你不会想成为什么就能成为什么,世界决定了你能成为什么。能够提供合适的机会的是在社会层面,而不是个人层面。”
[Reference]
1. 浓缩版Outliers:杰出人物的四大法宝
2. Book Review:格拉德韦尔的成功学研究
3. Book Homepage
Labels:
阅读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