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文艺.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文艺. Show all posts

12/26/2010

我写故我在(39)

1. 11/18开始,自Friends结束以来这许多年,除了不断复习,对其它美剧都很难提起兴趣的现状总算结束,The Big Bang Theory中美女 + 猥琐男 + Geek Culture的调调凑合还能看看。只不过其中词汇量太大,还是得依赖字幕翻译。

2. 11/20傍晚@新街口四川饭店,室内外装修不错,门面显得大气高贵,不过室内桌椅的设计摆设欠考究,空旷得来给人一种在仓库吃饭的感觉。服务员态度素质倒是不错,不过人数稍显不足。菜品味道倒是中规中矩,但素菜定价太离谱,快赶上全聚德的价位了。

3. 11/20七点半@积水潭解放军歌剧院:《海家班》by 海家班。和夏天的《艳遇十小时》比起来,整个剧情的推进还是没逃出“多线程上下文交织切换”的老套路,连道具和布景都没什么本质性变化。不过亮点还是有的:虚实结合带来新奇,对比手法效果鲜明。只不过为了实现这个对比的效果,前半段戏太过沉闷平淡,爆笑值下降了不只一个层次。



4. 11/30@五道口麻辣诱惑,为来京办事的老S接风,这是光顾麻辣诱惑这四五年来最令人失望的一次经历:一个清炒油麦菜硬是被做成猪食状,一个干锅榄菜估计要用放大镜才能找到几粒肉末,一个养生酸辣鳝鱼羹和图片简直有天壤之别。

5. 12/02@南山滑雪场。项目团队的Morale Event,据说雪场依然处于新雪季试运营阶段,价格非常实惠。第一次来这个雪场,环境不错,中级道老多老高。作为非新手,依然摔了不少跟头,但付出总有回报:平行式转弯初步掌握。 希望在今年的雪季里能继续巩固提高,滑出流畅的双板小回转。

6. 12/08@沸腾鱼乡,上次来这里似乎还是和老s还有他mm一起,一晃快两年了,环境没啥变化,有意避开所谓招牌菜,点了个竹笋炖的土鸡汤,确实有点土鸡的香味。

7. 12/11@西江美食舫,晚上和某爷在健德门地铁口西北角那个西江美食舫小聚,尝了尝号称招牌的“石蘑庐山石鸡”,模样不错,器皿还算有点特色,鸡肉味道马马虎虎,锅底 略带锅巴的红薯片很给力。不过服务员点菜时比较烦人,不断推销华而不实的东西,上菜时机也不均匀,有的挺快,有的直到结账才上来。



8. 12/18@五道口阿俊酒家,参加某BBS上名媛的婚礼,仪式虽然简单,但阵仗可不小,有二十来大桌。更令人佩服的是,许多酒桌都是按照bbs上版名来划分范围的……
- 婚礼上遇到一堆老朋友,听到不少新八卦,相谈甚欢。
- 名媛同志信誓旦旦承诺的情形并未出现,被忽悠了一把,这回的进场费算是打水漂了。
- 席间同桌一对年轻夫妇带来的小萝莉成为的焦点,众多怪蜀黍纷纷掏出手机相机合影留恋。



9. 优酷能够发挥后发优势一举超越土豆并先行登陆纳斯达克,其运营推广还是很有一套。这其中的11度青春系列剧便是叫好又叫座多方共赢的一个策划。而前段时间如同病毒一样广为传播的“老男孩”则是这些系列剧的重磅收官之作。从社会效益来考虑,优酷的这一活动仅因筷子兄弟这部短剧,就足以冠名:影响深远。
《老男孩》by 肖央,依稀见到了姜文当年所拍《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范儿。
-  片中屋顶练舞插曲:《我一定要得到你》
导演剪辑版片尾曲MV,个人觉得比原片结尾的演奏更给力。



-  这十部系列剧中,《拳击手的秘密》 是另外一部比较喜欢的短片。虽然片中能够明显找到直接“借鉴”《猜火车》、《两杆大烟枪》甚至《李献计李献计》的台词、拍摄和剪辑。但看其整片风格,在为名为利躁动着的时下中国电影界,是部难得一见充满血性的作品。

8/10/2010

我写故我在(35)

1. 07/20下午@朝阳公园-海洋沙滩狂欢节:奥运会留下的人造沙滩,加上一片泳池,一个大舞 台。泳池不大不小,游泳、戏水、水球皆可,还有小朋友的水上乐园。舞台上有巴西姑娘的桑巴舞,非洲小伙的原始击鼓,还有时尚美女的比基尼大赛。沙滩上,水 清沙幼,树影婆娑,有金丝猫做日光浴。

沙滩上的疑似罗刹国美女

2. 07/20傍晚@大董烤鸭团结湖店:烤鸭名不虚传-鸭皮酥脆、鸭肉香嫩;非烤鸭菜的视觉效果简直就是国画艺术品,连最后的果盘都搞得跟王母娘娘的蟠桃一样;服务一流,包烤鸭的小姑娘简直就是技术流掌门。不过大厅稍显拥挤,消费似乎只适合商务宴请。

门面似乎不如全聚德风光

青石板 + 一堆肉坨坨:独钓寒江雪

这个忘了啥名

容器再考究也就一堆蚕豆

柠檬卷:哥吃的不是菜,是国画

3. 07/20夜@朝阳九剧院-海家班爆笑喜剧《艳遇十小时》:包袱挺多,观众挺乐,演员表演挺到位,只不过各桥段基本都是大杂烩,除了各种网络笑话,能发现的源头包括但不限于:两杆大烟枪,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东城西就。甚至连开场主持也在偷师田娃。

海报不如表演出彩

不过《艳遇十小时》这个大杂烩“烩得”还是十分成功的,编剧的整合能力还是挺强。演员的火候挺到位,不做作也不冷场,高潮起伏控制适中。其中“艳遇”两字也名副其实,“美丽”同学十分hot,戏中也有让人大流鼻血的表演。



身着皮衣黑丝、手持皮鞭的“美丽”同学和小超人

某国际友人看到此段表演时,表达了贵国话剧的表演尺度很大的观点。美国人民真没见过世面,鳖朝只要遵照“莫谈国事、莫论党务”的八字方针,所谓尺度问题,只取决于你的想象力和胆量。

最右面那位兄弟的表演估计得罪不少上海阿拉

4. 07/23@苏浙汇,为两位朋友送行:一位读书,一位创业。包间装修豪华,硕大的落地窗视野开阔。安排了位dedicated服务员,但显得不够active。菜品依旧马马虎虎,来过几回了,除了那个什么鲥鱼,其它都没留下什么印象。就味道而言,还是喜欢对面的俏江南。

5. 07/25@陈阿婆火锅鱼:十一点十五到店就只剩两空桌了,火爆程度可见一斑。梭边鱼果然名不虚传,香嫩可口、非常入味,服务员态度马马虎虎,只是其它菜品似乎乏善可陈。



所谓梭边鱼

6. 08/08:最近精神状态似乎好了不少,睡得着、吃得香、腰不酸、腿不疼,干活也更有劲头了。看来这人上了点年纪,就像损耗不易恢复的车辆,确实应该注意保养调理。

8/11/2009

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

08/09下午去了趟五四大街附近的中国美术馆,在尾巴末节时,观摩了一回讲·述——2009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海峡两岸共59位艺术家,58组件作品组成展览内容,展览分为历史与记忆现实与反思个人经验与公共空间三个主题,作品涵盖平面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影像等各种媒材。

以下是印象比较深的一些作品:

1. 庐山

将构建于庐山之上的现代文明全部用空白留出,让庐山原始自然风貌醒目地呈现读者眼前,用强烈的对比唤醒观者思考现代文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话题虽旧,手法新颖。

2. 之间 - 谁

这是个奇思妙想的装置,推动一个黑色珊格,你会看到在杂乱的背景上不断变化出你我他三个汉字。寓意也值得玩味: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 家当写生

这是装置与摄影混合作品,作者把自己某段时间的生活环境中的一些元素,用摄影的手法记录下来,让后在现场通过张贴相片的方式,试图重现当初的环境。两维与三维的转换,现实与虚构的错觉,都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4. 一天

这是个有趣的动态可交互的摄影与装置混合作品:在一面墙上,张贴了很多小尺寸图片,全是用手机相机拍摄的某一天遇到的人或事;观众如果喜欢某一张,可以将之取走,但需要承诺在当天用自己的手机拍摄一张人像照片,发送到某个手机号。第二天早上作者会把收到的图片贴在你取走的地方。如果你不遵守诺言,这面墙就会残缺不全。

这个“取走替换”的主意,让一张张小小的图片似乎活了起来,成为窥视这个城市人们生活的一个个活生生的窗口。

观众也挺有趣:有人取走后拍的照片就是证堵图片强,还有的人拍的是自己取走的图片的样子。想必他们都懂得无限递归之美。

5. 水墨空间

这幅装置作品延伸了人们对水墨的理解:除了传统的平面山水国画,水墨这种手法同样也可以表达充满无限可能的立体空间概念。另一方面,这些装置的几何形象无疑是我们所生活的现代城市的抽象,在奇形怪状与黑白胶着后潜藏的是对现代文明的些许不安。

6. 似曾相识的陶器

这是个装置作品,作者用“陶”这种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创造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器皿:似乎和生活记忆中某个用器有点相似,但其实又有不少差别。在观者不断思索自己的生活经历,努力辨识器皿在其中的位置的时候,不经意间即与这些陶器完成了一次无声的交流。

7. 耳语录:ji dan yin de shih dang de wun du er bian hua wei ji zih

一段影像作品:作者在几个闹市随机选取一些现场观众,从第一为参与者开始,用耳语告诉他一句话,之后参与者需将自己听到的写下来,并用耳语告诉下一位观众,如此反复……

这个实验总共找了大约150名参与者,最开始的一句话是:“鸡蛋应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最后一位写下的结果是:“鸭掌撞车”。

口口相传的信息是多么的不可靠,人类之间的交流是多么的滑稽和困难!

==========
一点感悟:


1. 这次台海两岸的艺术家同台献艺,两岸作者在风格、着眼点上差别都挺大的
2. 台湾的艺术家通常比较关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个人在心理和精神层面上的困境,着眼点通常都很小;但是手法不落窠臼,往往很有创意
3. 大陆的艺术家通常关注的都是:人类与世界的关系、时代快速发展变迁给人类带来的困惑、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对童年和梦想的追忆这类很宏大的话题;但表现手法通常比较传统,缺乏创意和现代气息
4. 台湾作品给人的感觉是轻松、有趣但不乏深度;而大陆作品给人的感觉是深沉、厚重但缺乏那么一点活力

注:
1. 由于现场不能拍照,本文所有照片均来自官方网站
2. 活动主办法主页
3. 开幕活动介绍

6/08/2008

Secret Love for the Peach Blossom Spring

暗恋桃花源


  似乎有一年多没有到过北大的百年大讲堂了。难得的第一个正式放假的端午节,购得难得的门票,邀得难得的人士,在百年大讲堂观看了《暗恋桃花源》在大陆的第一百场演出,实属难得……


  《暗恋桃花源》其实是两部话剧名称的拼凑:《暗恋》和《桃花源》。


暗恋


  《暗恋》讲述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一对青年人的爱情悲剧,战争、政治、海峡分割、时空变迁,所有这一切天灾人祸阻隔了一对恋人几十年的思念。


  第一幕,上世纪四十年代,夜灯映衬得上海外滩无比浪漫,来自东北的江滨柳和来自昆明的云之凡两人在月光下相爱相依,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第二幕,沧海桑田四十年后的台湾,在某医院的病房内,已经步入迟暮之年、所剩时日不多的江滨柳始终思念着旧日情人、郁闷难抒。费尽周折后得知云之凡这些年其实一直生活在台湾,遂登报寻找失散多年的之凡。在苦苦等待多日之后,之凡终于出现在病房。这时四周全部安静下来,两人互诉几十年来的衷肠,原来两人过去这几十年竟一直共同生活在台北,苦苦思念着对方,却全无丝毫的音讯。在大上海都能有缘相遇,没想到却在小小的台北市错过了几十年的光阴……


桃花源


  《桃花源》却是一部改编自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一部近似无厘头风格的古装喜剧。当然说是改变自《桃花源记》,这其实和说王家卫的《东邪西毒》改编自金庸大侠的《射雕英雄转》一个道理--都只不过借用了一个故事的外壳。


  武陵渔夫老陶,因老婆和袁老板私通而负气出走,不想却偶然闯入一片世外桃源之地。老陶虽然在世外桃源过着不食人间烟火的日子,但是依然放心不下自己的妻子,于是决定返回武陵寻妻。然而回到老家才发现,武陵的光阴比桃花源过得快,虽然自己觉得才离开十几天,武陵却已流逝了很多光阴:妻子和袁老板早已结为夫妻并育有一子。两人婚后琐碎的家庭生活看似并不和谐,然而却早已没有了老陶的位置。伤心之余,老陶在寒冷的夜风中掀开破败的门帘,黯然离去……


全体剧组人员谢幕


  《暗恋桃花源》是一部奇特的话剧,“奇”就“奇”在她不是“演”给观众看,而是借着“排练”的形式呈现给观众的。整部话剧其实是《暗恋》和《桃花源》两个剧组在混乱、争执中于同一舞台上“排演”各自剧目的过程。剧团对舞台的争夺、导演和演员的探讨、领导和杂役的争吵都贯穿话剧始终。一悲一喜、一今一古两个剧目就在这样的混乱中有机地向前推进、完成自己的叙述。


  特别是在主要段落间,穿插着导演的说戏、演员的抱怨、剧团的争执,适时让大家“出戏”,这样却让整部戏显得非常自然顺畅,让观众完全“入戏”,感觉不到“演”的痕迹,给人一种全新的观赏体验。


  从两个小戏的演员阵容来说,《暗恋》的主演是黄磊和孙莉夫妇,孙莉的细腻婉约、柔情似水,黄磊的离仇别绪、深情执着都表现得入木三分。一前一后两幕的衬托将几十年思念的苦与悲准确传达给了观众,江滨柳在最后的哽咽,那是深感人生无奈的痛楚……


  《桃花源》则是当下中国喜剧界的重磅组合 - “吕秀才”喻恩泰饰演老陶,何炯饰演袁老板,谢娜饰演春花。三人基本都是本色演出,特别是谢娜,她的机灵古怪、疯狂搞笑,给人印象深刻。不过和李立群版的老陶比起来,吕秀才虽然中归中矩,但火候欠佳,还需时日磨练。这部戏的语言是非常的无厘头,比如老陶如桃花源的独白“忽逢桃花林,哇,好大的桃花林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这怎么可能呢。哇塞,芳草鲜美,我靠,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什么仿佛,根本就有光嘛。便舍船从口入。没有便,舍船!”在老陶入得桃花源后,春花在他一脚快落地时大声惊呼,原来是“小强你好!”,袁老板也看似随意地飘来一句“问强妈好!”而剧中的一些肢体动作却相当地少儿不宜,比如里面反复出现的“小鱼”,老陶背着观众拔酒壶盖子的猥琐样,袁老板送来的“红色棉被”,以及春花的风骚淫荡,不是一般的X......


  话剧中的一些杂役也给整出剧目添色不少,比如那个叫“顺子”的胖头道具,身穿印着“为人民服务”的T-Shirt,总是冒出最傻也最暴笑的对白 - 红衣女问他“你认识刘子冀吗?”,胖头道具挠挠脑袋后回答“哦,你找刘子冀啊,他姓啥……?”再比如那个神秘的红衣痴情女子,总是反复呼唤着她的“刘子冀”,而众人看似毫不相关的对白衔接,都给人一种“意外”的喜剧效果。


  该剧台词语言中处处让人暴笑的意外,情节在看似杂乱无序中的慢慢推进,舞台语言的娴熟与丰富多彩,即使在公映近二十年后的今天,仍然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形式上的美感。而在内容上,整剧体现出一种在看似混乱中的有序推进,以及人们在苦苦追寻中却不得的苦楚,也能在不少观众中引起精神上的共鸣。

1/08/2008

海盗@天安门巨蛋

  作为Lab annual party的一部分,奥运年的元月六号,几百号人浩浩荡荡去人民大会堂一街之隔的巨蛋戏院看了一回罗刹国峻男美女演绎的《海盗》。

新年临近,长安街装扮得分外妖娆。


夜幕下的巨蛋,江主席亲笔提名的大门相当地有共军传统


巨蛋戏院中心是一个倒扣的鸡蛋壳,周围是面包圈似的水槽。要进门必须从地下穿越面包圈,直捣鸡蛋黄。从大门到蛋黄,有一段常常的走廊,走廊两边是大大的展厅。大门左面的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右边则是大剧院的建设、构造介绍,以及一些当年的候选方案。


这是映象比较深刻的一个候选方案。被实施的方案更有未来感一点。


江南水乡的码头模型


韦爵爷的战袍?


今古时装对比


穿过走廊和展厅,就是the core part of the theater。共三个圆柱型的演出厅,正中间是最大的歌剧院,左面是音乐厅,右面是戏剧场。

大厅入口处。


歌剧院外景与公共大厅琼顶。


歌剧院内景-观众席


歌剧院内景-舞台,还未开幕


  说到演出效果,舞台的灯光音响效果自是没有话说,看了这里的效果我才真正体会了“梦幻”这个词的含义。哪怕坐在偏远山区的角落,也能再轻微的音符也能清晰传入耳内。离舞台虽然远了点,还好有望远镜助阵。不过即使没有它,也能感受到舞台上美轮美奂的布景、灯光,演员优美的体形与舞姿。

  至于歌剧本身,我这个身为民工的大老粗也没啥意见好发表的。在文字手册的帮助下,基本看懂了剧情。只是有点惊异于通过各种舞台工具和演员的精彩表演,歌剧能够展现出的美妙舞台效果,这是比如电影、绘画等其它艺术形式完全无法完成的。

  历史上的著名美女似乎总是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不是被英雄好汉征服,就是被权利、金钱降服,只是在男人的游戏间摇摆着自己的人生轨迹。通过这出芭蕾,也可以总结出创作人员告诉我们赢得美女的三条道路:武力斗争,金钱交易,尊贵权力。三不沾的王老五们,向着这些个目标努力吧。道路曲折了点,前途还是一片光明的……

7/22/2007

好戏连台,可惜分身乏术

Topic: 与非门专场演出,最迷幻的中国电子乐队,Techno
Date: 2007年8月1日
Place: The Star Live

Topic: 二手玫瑰专场演出,最中国的,最妖娆的,最东北的Rock&Roll
Date: 2007年8月10日
Place: The Star Live

Topic: 开心麻花2007/疯狂的石头
Date: 2007年8月8日-2007年8月19日
Place: 海淀剧院

Topic: 暗恋桃花源
Date: 2007年8月26-2007年8月31日
Place: 首都剧场

Topic: 酷夏摇滚盛宴-2007北京流行音乐节
Date: 2007年9月08-2007年9月09日
Place: 朝阳公园

不知道最后能拿下几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