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才女的书,向来不敢多看。因为其书中无不透露出近乎病态的细腻、敏感以及封建大家庭世俗生活的琐碎。对于此点,有人说张美女是所谓小资的鼻祖。我虽然也搞不大懂啥叫所谓的“小资”情趣,不过如果说的是衣食无忧后对细枝末节的玩味的话,我想她大概完全对得起这个称号。就凭《封锁》一文的第一段就完全配得上了:“开电车的人开电车。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完……开电车的人眼睛盯住了这两条蠕蠕的车轨,然而他不发疯。” “然而他不发疯”,我的老天,就凭这区区六个字,我已经鸡皮疙瘩掉一地,要发疯得投降了!
而对《色.戒》一书,在电影上映之前,是没有拜读过的。不过借着李大导演的名头,以及媒体疯狂的造势,与某Ph.D同学前往金源的星美看了一回改编的洁版电影。说到媒体的宣传造势,现在的媒体就有这样的能耐,先不说电影本身的价值,媒体可以就一部电影翻来覆去地炒作,让你觉得你要是不去影院看一回就好像脱离了现代社会,被发配回了火星治理那个星球永不停息的沙尘暴。
对于电影本身(由于没有读过原著,也不打算读,故以下将电影等同于小说),虽然讲述的时民国时期一帮进步青年学生,费劲心机当间谍刺杀汪伪政府高官的一段故事。但实际上张爱玲对政治和民族大义这样的问题并不感兴趣,这些东西对她而言只不过都是时代背景,人物活动的场所而已。其内容还是继承了她一贯的主题:描写人生的悲凉与命运的苍白,特别是传统中国女人的悲凉命运。另外,与从张同学自身与胡兰成的交往,以及取道香港辗转去了美国可以看到,该女子对所谓社稷江山、民族大义是不怎么care的。对于一个命运坎坷、内心细腻敏感的弱女子而言,能有多少政治原则性?更何况他们念书的时候还没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样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更不用提重量级的三个代表与和谐社会了。
一个原本单纯的青年女学生,因为对青年学生领袖的好感,加入了校园戏剧社团,为支援战区进行义演。原本对政治没有兴趣的她也因为相同的原因,加入了一帮幼稚的青年学生刺杀伪政府高官的行动,从此踏入了一跳不归路,荒唐地失去了一个少女最珍贵的东西,在无尽的挣扎折磨中耗费青春年华,最后失去了自己、也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虽然张爱玲是编纂苍凉故事的高手,但是从她个人经历来看,这部电影很多东西来源于她自己的生活体验,阔太太们的言谈举止,伪政府高官的内心挣扎,如果没有适当的真实经历,断难从头杜撰。
对于其中的演员,汤唯同学为艺术的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初入大学时的文静、舞台表演的投入与戏剧才能、与阔太们麻将桌上的周旋、荒唐失身时的慌乱、生活落魄时的愁容、在日本茶馆的献艺以及被捕前的犹豫,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还有其它高难度“动作表演”,也颇得观众称赞,只是无缘在国内得见。
Tony同学还是一如既往的忧郁,不过这次,在忧郁之外,他还向大家展示了其矫健的身手:在暗杀威胁下,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踏着木质楼梯,哐哐几下就从从二楼奔向一楼大门,并且在众目睽睽中“biu”的一声钻入已经启动的小汽车!看看人家这身手,不服不行啊……
至于力宏同学,成功演绎了一位相当二的学生头头,他眼铮铮看着花一样的少女一步一步走入命运的死胡同,并在这个过程中推波助澜。
李大导演也是细腻的,麻将桌上的眼神流转,乱世中各人的内心挣扎,一颦一笑一举一止间透露出的细微内心活动,都被他捕捉到了镜头中。也许与张同学不一样的一点是,李大导演内心虽然敏感细腻,但依然是温情的。Tony在人去屋空的床头的默坐,在日本茶厅中留下难以抑制的泪水,都至少说明他对她还是有感情的。而被捕前嘉芝乘坐的三轮车上转动的纸风车,也给她短暂而悲凉的生命里,在最后终结前,留下了一抹明亮的色彩……
行刑前,一干死囚面对一汪黑洞洞的深潭,那是死亡的象征,也是人心深幽叵测的昭示……
当然,这部电影还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对于女人而言,什么感情、什么民族大义都是扯淡,再牢固的心里防线都抵挡不住名贵鸽子蛋钻石的攻击。所以,心碎的痴男们,你找到问题的答案了么?如果还在探索,去看看色戒吧,它会让你醍醐灌顶的。
11/03/2007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为什么你的blog文章在google reader里总是延时很久才显示呢?比如说这篇文章,去年11月的文章,今天才在我的google reader里更新。不知道是因为GFW的原因还是因为你隐藏了?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