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和人聊了下心理学,乘此机会把头脑中原本散乱的相关知识整理了一下:
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心理学一直都只是被包括在哲学的母体之内,仅用思辨的方法来描述人的心理现象。到了十九世纪末叶,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科学实验方法被广泛采用,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德国生理学家、哲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联邦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才由此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心理学正式从哲学中独立出来随后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心理学的历史舞台并不平静,各种流派林立,门户相争。下面是心理学领域内主要流派及其观点的一些总结。
一、结构主义 (Structuralism)
这是心理学独立成为实验科学后的第一个学派,代表人物为冯特和其弟子铁钦纳 。这个学派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introspection)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铁钦纳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其实这个学派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问题的思路,对后期人工智能研究,很有启发性。
二、功能主义 (Functionalism)
这个学派是在批评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研究的中心区域在美国,代表人物为:詹姆士、杜威、安吉尔和卡尔等。
这个学派主要是研究个体于适应环境时所产生的心理功能,以此为基础理念,适应和实用便成为中心思想;强调心理现象对客观环境的适应和功用,不以研究意识经验为限。
其中卡尔在1925年发表的1925年出版的《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研究》中认为:心理活动的功能是获得、确定、组织和评价有关的经验,以及随后利用这些经验来指导行为。他认为每种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研究:它的适应意义;它对过去经验的依赖;它对有机体未来活动的潜在影响。
机能心理学对心理的研究已从单纯主观方面扩大到心理的客观方面(外部行为),因此,这个学派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开拓了道路。
三、行为主义 (Behaviorism)
行为主义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心理学流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以被观察和直接测量的行为,反对研究没有科学根据的意识。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伊万·巴甫洛夫、 约翰·华生 和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巴普洛夫在研究动物消化系统的时候意外发现了条件反射和古典制约现象,开启了行为主义学派的序幕。
华生则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他认为:
- 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 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人和动物都一样
- 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行为主义学派在后期对意识则没有这么极端,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四、精神分析 (Psychoanalysis)
精神分析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从治疗人的心理障碍开始发展起来的心理学派, 在文学、哲学和心理学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霍妮、弗洛姆、沙利文等。
由于一开始是面向心理障碍治疗,因此弗洛伊德重视探索人的动机和行为的根源,重视内心冲突和人生早期经验的作用。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重要行为表现是自己意识不到的动机和内心冲突的结果。
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
- 精神层次理论: 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潜意识里有人们被压抑的本能、欲望,虽然无法意识到,但依旧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 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分别代表了动物性本能、现实折中和社会性道德约束三种情形。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由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本我和超我都是无意识的,而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寻求折中
- 性本能理论: 本能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动力,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本能包括生存和死亡两类。生存本能包括性欲本能和物欲本能,而性欲本能则广泛存在于人生不同发展时期的各种活动中。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他眼中的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包括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所谓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而死亡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被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
-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本我之间,本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
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 梦的解析: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梦都是“愿望的满足” — 尝试用潜意识来解决各部分的冲突。不过,由于潜意识中的信息不受拘束,通常让人难堪,前意识中的“稽察者”不允许它
未经改变就进入意识。在梦中,前意识比清醒时放松了此项职责,但是仍然在关注,于是潜意识被扭曲其意义,以通过审查。同样,梦中的形象通常并非它们显现的样子,按照弗洛伊德所说,需要用潜意识的结构进行更深的解释。这样,梦开启了一条通往潜意识的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
弗洛伊德早期的观点虽然开启了心理学研究新的思路和方法,但其中有些极端的观点,比如过分强调本能和生物性的决定性以及其泛性论,都遭到了后来者的批判和改进,比较著名的有阿德勒和荣格。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阿德勒的心理学因此被称为个体心理学。
他把为优越而奋力称作生命的实质,为优越而奋力是阿德勒人格理论的基本动力。他主要的学术观点是关于自卑和补偿的理论。
- 自卑感起因于一个人感觉生活中任何方面都不完善、有缺陷
- 自卑感使人努力克服缺陷,阿德勒把这种努力叫做补偿:人追求社会卓越时不可避免产生的一种心理情绪,是达到心理优越感的必经之路
- 心理优越感是最终目标,而自卑感是常态,也是不断追求卓越的动力
精神分析学派另外一位重要人物是荣格(中文),在和弗洛伊德观点分裂后成立了自己的学派 -- 分析心理学。他最主要观点是集体潜意识,他认为人格由意识和潜意识构成,但潜意识分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 个体潜意识:是发生于个体身上的个体经验。它的内容是情结,即潜意识中的情感观念丛的内容。个体人格大多是由其所具有的各种内容、强度、来源等不同的情结所决定的
- 集体潜意识:是人类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祖先经验的积淀,使人类据以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主要内容为本能和原型:本能是先天的行为倾向,原型是先天的思维倾向。原型不能在意识中直接表现,但会在梦、幻想、幻觉和神经症中以原始意象或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最重要的原型有: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和自我
五、人本主义 (Humanism)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受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影响比较明显,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
这个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
- 马斯洛 需求层次和自我实现
- 罗杰斯 个人中心治疗和同理心
马斯洛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
- 生理需要 (physiological need) 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和睡眠和性的需要
- 安全需要 (safety need) 包括一个安全和可预测的环境,它相对地可以免除生理和心理的焦虑
- 爱与归属的需要 (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 包括被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团体等
- 尊重需要 (esteem need) 包括尊重别人和自我尊重两个方面
- 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 包括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并实现自身潜能
马斯洛观察到,在心理健康的个体上,特别是那些所谓“自我实现”的人身上,之所以较不易受到焦虑与恐惧影响,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及他人都能抱着喜欢及接纳的态度。他们虽然也有缺点,但因为能够接受自己的缺点,所以他们较一般人更真诚、更不防卫,也对自己更满意。人本主义相信每个人天生均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当一个人较低层次的需求获得基本满足之后,他便会转而尝试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但是当这样的倾向受到阻碍,便会影响到这个人的自我概念的健康发展和他对现实世界的觉察,这个人开始自我防卫,甚至从真实的感受中抽离出来时,更难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罗杰斯提出的个人中心治疗则关注于人的正面成长和发展,着重治疗师本身的态度如一致(Congruence) 、真诚(Genuineness) 、无条件尊重(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和同理心(Empathy)等,而非治疗的技巧。它强调以下六个概念:
- 治疗关系: 事主与治疗师之间的关系
- 事主本身的不一致(in-congruence): 事主的无助感、无力感和未能作出决定
- 积极回应(positive feedback):治疗师的真诚,而非假装关注事主个人的问题
- 无条件尊重(unconditional positive-regard):不带批判性的态度,不作反对或赞成,仅仅去接纳和认同
- 同理心(empathy): 治疗师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对方的主观感受和世界观
- 沟通(communication): 事主能够接收到治疗师的理解和接纳
同理心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移情、共情,即通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来认识他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则意味着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人本主义反对仅仅以病态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看为本能牺牲品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学的客体的行为主义学派。它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但它也忽视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先天潜能的制约和影响。
六、 格式塔学派 (Gestalt)
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译音,意即「模式、形状、形式」等,意思是指“动態的整体”(dynamic wholes)。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他们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并在知觉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现代心理学中有关知觉的规律知识,例如似动现象的发生、知觉过程中图形和背景的关系的意义等,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格式塔学派的研究成果。
七、 认知心理学派 (Cognitive)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1967年正式形成。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
认知心理学派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采用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就是把人看成信息传递器和信息加工系统。提出短时记忆中有三种编码: 听觉编码即声码、视觉编码即形码、语义编码即意码。并认为人是按事物的各种性状将其分成三种编码分别贮存在三个不同的位置,而后可以用声、形、意三种不同的途径来检索这一记忆。
其它的心理学派还包括内容心理学派、意动心理学派和日内瓦学派等,但通常把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当做三大心理学派和思潮。而现代心理学通常是各学派观点的兼收并蓄,汲其精华、去其糟粕。
【Reference】
1. http://baike.baidu.com/view/473690.htm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Psychology
3. http://zhuimengpm2.blog.163.com/blog/static/130003200710410290363/
12/07/2011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